第14页

陶应把眼睛一翻,露出两个白眼仁,哼哼道:“林壮士不敢投军,陶应何必与你多言?林壮士可以请了,陶应虽然不才,但也不欢迎胆小无用的人。”

说完,陶应掉头就走,而林清脸色更是发青,忽然一咬牙大步上前,冲到了替陶应招兵的徐州官员面前,推开正在报名的半大孩子,大声说道:“我投军,徐州林清,十七岁!”替陶应招兵的徐州官员不敢擅自做主,扭头来看陶应,直到陶应微笑点头,那徐州官员才把林清的名字登到竹简上。

登记好了名字和籍贯,林清也不去领武器和军衣,只是大步走到陶应面前,咬牙切齿的说道:“二公子,我林清倒要亲眼看看,你是怎么练出一支超过曹将军队伍的精兵!”

“请林壮士拭目以待。”陶应笑吟吟的回答,又说道:“林壮士匆忙从军,想是没有知会家人,我放你一天的假,林壮士可以先回家去把家里的事安排好,明天再来军中报到,陶应给你留一个亲兵的位置。”

“谁给你当亲兵?”林清有些脸红,怒道:“我投军,是要当将军!”

“可以,不过要先从士兵做起。”陶应微笑说道:“等陶应观察了壮士的表现,然后再决定是否任命壮士为将!”

“等着瞧!”林清扔下了一句狠话,然后一甩手扬长而去。

“想办法弄到身边当亲兵,平时逗了玩玩也不错。”陶应看着林清的背影微微一笑,再回过头来看招兵点的凄凉景象时,陶应又说什么都笑不出来了,心里哀叹道:“麻烦了,还说只打算招八百人,应该一个上午就能招满,就这个情况,恐怕十天半个月都招不满吧?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我这也太难了吧?”

第十四章 陶应有军

陶应招兵的时机确实选得不太恰当,徐州刚刚经历战乱人口锐减,人口基数大为减少,又时值春忙,乡村里进城的壮丁很少,加上曹豹提前十天展开了招兵工作,把合格兵员基本上都挑光了,留给陶应的选择余地就少得可怜了,在东门小校场望眼欲穿的等了四天时间,陶应招募到的合格兵员竟然还不到三百人。

让陶应更加失望的是,尽管陶应都已经亲临征兵点号召百姓踊跃投军了,可是陶应在徐州的巨大声望却意外的对招兵工作帮助不大,因为徐州百姓并不傻,他们虽然感激陶应为拯救徐州付出的努力,但当兵上战场可不是闹不着玩的,一将无能也是要害死千军的,泗水河里被曹军残杀的几万徐州将士的遗体,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有志投军的徐州男儿自然是更愿意加入比较把稳的曹豹队伍,对初出茅庐的陶应则极端不看好。

毕竟,陶应迂腐书呆子的名字还放在那里,舍身救回徐州,也没有改变徐州百姓对陶应的这个印象。

还好,陶应好歹还有一个徐州二公子的名头撑着,虽然陶应不好意思开口求助,但是在听到陶应招兵遇阻后,不少徐州文武官员和地方士绅还是主动向陶应伸出了援手,或是主动送来家丁,或是到自己土地上的佃农中替陶应宣传,号召佃农子弟入伍投军。已经按计划招满四千新兵的徐州首席大将曹豹,也没有计较陶应的拒婚薄情,主动从徐州军队里挑选出了六百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战兵,亲自送到陶应面前,帮助陶应组建直属于陶谦的新军——至少名义上是直属于陶谦的新军。

徐州最大的地主陈珪和陈登父子给陶应送来了三百新兵,由他们的家丁、奴仆和佃农子弟组成,陶应很高兴的接受了陈珪父子的帮助,但陶应也没有把三百人全盘接受,而是仅仅接受了其中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男子,剩下的全部退还给陈珪父子,陈珪父子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含着笑把陶应挑剩下的奴仆领回了家。

对于其他徐州士族权贵送来的新兵,陶应也是如此处理,都是选择了其中年龄在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新兵蛋子留下,其他的都以各种借口退还,只有徐州首富糜竺和糜芳兄弟送来的两百家奴,陶应一个都没有接受,以招兵已满的借口全部退还。

陶应当然明白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大大得罪糜竺兄弟,导致本就对陶应不怀好意的糜竺兄弟益发不满,与陶应隔阂更深。但陶谦也没有多余的选择,糜竺兄弟几乎已经是半公开的站到了刘备一边,他们兄弟送来的兵员,即便没有担负暗中监视陶应的任务,陶应也不敢放心使用这些从糜家出来的家奴,更不敢把自己已经在秘密开发中的新式装备交给这些糜氏家奴。所以陶应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得罪糜家兄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