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无论是党项人还是吐谷浑人,在吐蕃的高压下,对吐蕃十分不满。那怕吐谷浑依然有一个伪可汗存在。这两个民族要分而化解。这一甄别,摘出了一万四千多人,将他们打散安顿下来。
就是这样,还有三万多俘虏,本来王画是想利用他们兴修水利的,包括甄别出来的一万多人,原来也没有打算轻易放过。但随着党项五部到来,劳力已经不紧缺了。因此从中挑出了一万人,包括年老的,战斗中伤残的,死忠的吐蕃人。这些人杀是不能杀,用是用得不好或者不会安份。于是一道献给了朝廷。
剩下两万多人,除了参加兴修水利外,还有道路,工程会有很多。这些人将会作为八州的官方奴隶。除了参加大量的工程外,还可以赐赏一些有功的部落,送给他们做奴隶,当人情。
战马俘获的更多,前前后后包括在大非川再次缴获的几千匹战马,达了近五万匹。可是其中有许多上了年口的老马,还有羸弱的瘦马,留了也没有作用。于是一道送给朝廷。不管怎么说,王画也不想唐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现在唐朝百姓缺少大型牲畜作劳力,这些马作为战马弱了,可作为耕地的马匹还是可以的。至少比人拉犁效率高。
马上八州大肆开垦,同样也需要大型牲畜,但随着这一次的俘虏,加上本来八州游牧民族为主,耕种的大型动物并不缺乏。所以王画来个锦上添花,将缴获的几千头牛中摘出两千头,也送给了朝廷。
兵器盔甲,王画没有看重,特别是弓箭。也不能给地方部落,本来他们手中就有武器,再送武器给他们,力量增强了,不好控制。这也需要一个平衡点,也不能让他们太弱了,毕竟以后有可能在他们中间挑选兵源。
挑了挑,一些好的盔甲武器留了下来,说不定还有用场。但留下来的不多,武器平时不用,也需要保养的,这同样是一笔成本。劣制的回炉冶炼成其他农用的工用的铁器。但同样为了锦上添花,摘出一批武器送给了朝廷。
这是争的大义的。看到没有?我只是借用了一下八州,但是真打吐蕃人。其他的州县我动都没有动,连在眼皮底下的廓州我都没有动。而且打完了,连战利品都上缴了许多。这一点就是其他的边关将士也做不到的。
这只是第一步,现在某些人扬言说王画谋反。实际上王画是不是谋反,就是得知真相,大家也不好定义。王画用这些战利品再次驳斥这种说法,为下一步做计划安排的。我为朝廷为公主攻打吐蕃,现在粮食资金都是我自己的。就连原来各州的赋税我也一文钱不少交给了朝廷。实际上也没有赋税,抛去军队的开支,这几个州一直是让朝廷在软贴。
但朝廷也不能扣压我运来的粮食。
主要是粮食,兵器与其他的一些物资因为占的体积不大,都好用一些特殊的手段运过来,甚至王画有意控制了几个商号,让他们投奔于宗楚客等门下,打着向吐蕃走私的名义,向八州运送。其他货物也是如此。
可粮食缺口太多了,如果有漕运,还好一点。但渭水虽然通达渭州,可漕运不能通达渭州。汉朝疏理了一下,后来淤塞了。到了杨广大运河时,世人皆知,于是漕运一下子通达长安咸阳,甚至远达凤翔府宝鸡县的虢镇,虽然没有大运河到洛阳的水位深,可平时也通通航几十吨船舶,水大时都可以通航一两百吨大河船。就是达到明朝后,水大时还能使五十吨的船舶通达长安。可也只到了虢镇了,就是从长安到虢镇因为沙滩颇多,错过了八九月后,也别想通航了。至于更上游,通航?通过小木筏吧。可就是这样,从凤翔到兰州,这中间要经过陇州、渭州,必须要改用马车,上了船几十吨几十吨地装,感觉不出来。况且渭水里船只很多,但上了岸,十万吨的粮食,得要多少马车才能拉完?
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势必要惊动朝廷,因此王画在想方设法。
献上战俘与缴获的物资,也只是其中一环,这是开场的文戏。先礼兵兵嘛,将大义占下。
但这份奏折上没有说粮食一事,因此没有一个人猜出王画究竟唱得那出戏。
然后才写出第一战役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