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染色方法很早就有了,并不是柳婕妤妹妹发明的,只是她进行了改良。但具体年代王画不清楚,可他记得最早出土的相关文物,全在新疆一带。不过那时是吐谷浑、铁勒与突厥人为主,现在维吾尔族则是回鹘人的后代。但这个人种也不好说了,经过几千年民族大融合,纯正的汉族人种,有,但比例比人参蜂皇浆里的人参蜂皇比例还要少。
王画想了一下眼睛突然一亮,说道:“有两个方法,可以找到答案。一是察看上次默嗓入侵太原时,有没有掳去会氍毹的优良工匠。还有北边有没有特别精良的氍毹传入中原。”
还有一点,王画没有说,氍毹不象丝织,有许多官办机构,大多是民办的作坊。其中百分之九十属于太原十一姓的,王、郭、霍、廖、郝、温、昝、阎、鲜于、令狐、尉,可这十一姓因为商业往来,与突厥关系紧密,更不要说其中四姓还是胡人之姓。再说凉州,更是胡汉杂居,而其中有名望的段、申屠、池都是胡人。指望这些人保守技术?
只要默啜稍稍许诺一些好处,什么样的技术都出卖了。况且突厥本来就有制作氍毹的根底。
虽然默啜这一次和议只是为他赢得喘息机会,但谁说他不想赢?如果赢了,大义重不重要不说,至少王画能看出的东西,他同样能看出来。对他只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这也不是行军作战,需要大量的战士牺牲,何乐而不为?
还有瓷器,不能想,一想问题很多。瓷器,他现在时间很紧,没有怎么过问,可不能小视了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无论是青山沟韦郑两家的仿钧瓷、仿定瓷、定白、定黑、酱色瓷、茶叶末瓷、仿汝青,还是自家的青花、釉下三彩、五彩,都开始有人仿制,甚至有人勾引三家瓷窑上的技工出卖技术。
反正现在盗窃技术,没有那一条律法规定是犯罪。还真有人仿得七七八八。以至贺掌柜特地跑到长安,面带忧愁地对他说,象这样下去,再过三四年,技术全部被人掌握了,也不用保密。还将账单给他过目,因为出现大量仿制品,瓷窑的效益开始逐步下降。
当然比其他瓷窑的效益,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王画拍了拍他肩膀,让他稍安务燥。一旦海船试验结束,大航海开始,也许贺掌柜都不会将瓷窑的财源当作一回事。
凭借这些仿制的瓷器,还绝对与王家现在几大瓷窑是无法比拼的。可王画想到了另一件事,突厥的西边就是大食。
大食窑!
这里的大食窑不是烧瓷器的,也不是烧砖瓦的,而是烧铜。“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这里所说的就是掐丝珐琅,再说一个词,就是景泰蓝。
景泰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一个外来文化,从元朝大食窑传入中国后才出现的。先大食人烧,后来是中国人烧。但经过中国艺人的努力,工艺已经远远超过大食窑。只在景泰蓝某些方面还有看到一些大食窑的影子。
然后中国的景泰蓝传到日本后,日本本身有着不弱的烧铜工艺,可不知道具体配方,七烧八烧的,烧出另一种工艺品,七宝烧。但两种工艺品价格不能相比,一件七宝烧顶多在市场上拍卖几万块钱,然而一件正宗的景泰蓝,最少几十万,好的能达上几百万。
但可能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记载:“予得一瓶,以铜为胚胎,傅之以革,外为觚棱,彩绘外国人之奇形诡状,却似琉璃,极其工巧,不知为何物。”这还是大食窑,说明南宋就有了这种器物。
进一步证明大食与东罗马的掐丝珐琅工艺更早,在唐初甚至比唐朝更早就出现了这种工艺技术。可后来考古家又发现唐朝也有了自己的金属掐丝珐琅工艺。不知什么原因,这种工艺技术没有留传下来。王画到了这个世界后,还没有看到在唐朝出现过,也许现在还没有出现吧。但看到了一些单位波斯进口过来的金属器具上有一些金属掐丝的影子,但工艺很落后。或者唐朝曾经一度出现的这种技术,也是从大食引进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