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唐朝一代,李杜两人的诗无疑是站在最高峰。其次是白居易李商隐。但有两个人诗写得很好,也许比不上李杜,可他们对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就是陈之昂,他净化了诗的思想,第二就是孟浩然,他净化了诗的文字。
他所有的诗作,让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就象玻璃丝一样,一丝不染。这首诗虽然一首谒见诗,可不但气象大,而且端庄工整,就象一个君子一样。
这一首诗出,自然引起泼天的叫好声。
可问题的关健这首诗是小孟写的,还是写给张九龄的。现在小孟在哪里?才真正是一个蛋大的孩子,估计还在认真读书写字。
这首诗正是昨天晚上,让太平公主相逼,王画送出去的五首诗作中的一首。
这时候,相王府的下人在他耳边说道:“是七姓十家的人贴上去的。还有这篇文章。”
不用他提醒,王画也知道是七姓十家的人贴上去的。敢情太平公主昨天晚不是要诗,而是借诗。他没有看文章,也没有看字,回过头来,看着众人,似乎想在人群中找出七姓十家的弟子出来,看他们怎么好意思的。
虽然在雨天里,可人头还是密麻麻的,不要他也不认识那一个是世家弟子,就是认识了,想在这么多人中间将他找出,都十分困难。
可观者高兴啊。这回有得瞧了。看到没?
这才第二天,这么多优秀的诗作就出来了。
不但这三首诗,其他没有撕下来的诗作也不弱。就是撕下来的诗作,既然作者本人敢贴上去,同样也不弱,只是与这几首相比,逊色太过明显,才让国子监的博士撕下来。
但还有人议论,果然七姓十家不出手便罢,一出手不凡。
听到大家的话,王画才回过头,看着墙壁上。诗是草书书写的,乍一看也是一种新体。可怎么能瞒过王画的巨眼,对于书法国画琴技,他本身就很精深,也许未必能称得上现在的第一,可在见识上用第一,一点也不虚夸。
这明显是从智永那种平正中略带奇趣的草书中脱变而来的,不过书写者的书法功底很深,虽然是变体,可没有失去智永章草里那种半份道(张芝)风,半份军(王羲之)肉的特点。如果抛去新体比较,字很好,甚至因为王画书写的是他不善长的书法,还略在他之上。
又看了那篇文章,文章也是一篇华丽的文章,虽然有点绮丽,也就是脂粉气浓厚,但写得花团簇簇,骈仗工整。这时候人们的文风思想观念并没有真正改变过来,如果真评比,也不好说。文章用了楷隶两种书体写的,与这篇诗歌一样,楷书变体是脱于欧(欧阳询)体,隶书是脱变于蔡(蔡邕)体。字都是好字,可都没有完全脱变成功。
主要还是诗,你不能用我抄的诗,来对付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