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转到了另一位老者,郑四郎说道:“这位是江大长老,烧白瓷的本领在几十座邢窑中,也是数为翘楚。”
王画再次问好。
虽然他脸上的笑意从未消失,但心里面听着郑四郎的介绍,也感到心惊,这一次郑家拢络了唐朝多少名窑的烧瓷师父过来?其实对于如果一泓死水一样的保守的中国工艺界,这一次融合真的是一件好事。可惜这些人的融合是为了郑家对付自己,王画心里面就不乐意了。
介绍了近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瓷器大师父后,郑四郎又说道:“麻烦各位善长丹青的大师出行一下。”
过来七八个人,郑四郎又为他们一一介绍,有的善长画花,有的善长画人物,有的善长画佛祖。王画还是很客气地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刚才郑家请来各大瓷窑的著名瓷器大师让他惊艳,那么这回画师却流于平淡了。也许他们现在很有名,可王画都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
这时候突然郑四郎指着一个与他差不多大的少年说道:“这位是我家的外室弟子郑虔,虽然他年幼,可对书法丹青有所善长,如果小二郎不介意的话,可以在瓷器评比完毕后,与他交流一下。”
他说话态度很轻蔑。
一个外室弟子,去年科考又没有考中,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家老祖宗反而对他客气起来。这一次特意让他将这个外室弟子带到巩县。
可以听到这个名字,再地照他的大约年龄,王画内心却掀起了波澜。
这个郑虔,现在很小,也许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纯熟,因此没有名气。然而若干部年后,他将成为唐朝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同时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等,可以说他就是唐朝一个活着的百科全书,通儒,什么都懂。杜甫对他仰慕不己,夸他是“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
然而王画前世看到他的历史感到疑惑不解,因为史书记载他荥阳郑氏家族,弱冠时,举进士不第,因于慈恩寺,学书无钱买纸,见寺内有柿叶数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红叶肄书,天长日久,竟将数屋柿叶练完,终成一代名家,成为士林佳话。
这让他不明白了,荥阳郑家,作为唐朝的七姓十家,怎么连写书的纸都买不起。
现在看到郑四郎的眼神,他终于明过来。郑虔是外室弟子嘛,说是郑家弟子,其实身份也等于是郑家的佃户。他们在郑家的位并不高。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郑家弟子不知几千甚至上万人,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人有富足的生活的。能让他们翻看书籍,就算很仁义的了。
看着眼前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少年,身上只是穿着一身粗布长衫,大约是生活艰苦,身体十分单薄。他也看着王画,但眼睛里没有仇恨,相反还带着仰慕之色,在心中他已经将王画作为奋斗的目标了。
王画起了怜才之意,说道:“这位兄弟,我家中还有一些本人亲手撰写的书稿以及画稿。如果你有兴趣,等会可以到我家中挑一些回去,把玩一下。”
咦?郑四郎听了一愣,这个少年眼界很高,一般人很难入他的法眼,怎么对自己这个同族兄弟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