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沉吟少许,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大将军之策不妥,如今之势魏仍独强,我军若不助汉,则汉难支。若汉兵退,以我军长于水战,短于步战而言,虽今占合肥、庐江等地,但难以坚守。”
“如合肥新城远离水道十余里,我军救之,需上岸舍水而救,此非易事。长久以往,反而我军受制于魏人。如今我军攻占合肥,应当趁寿春无备,迅速进取为上。此正合兵法‘兵贵神速’之语。”
孙权扶须沉思,问道:“后将军可有良策?”
文钦挺直腰板,拱手答道:“臣以为卫将军所言极是。大将军有所不知,鲜卑轲比能身死,逆魏北疆祸患剪除,幽并二州将士南下抵御蜀汉。而洛阳中军因此可分兵南下,以攻我军。”
“是故我军无论如何,是否北讨寿春,魏人都将征讨。因此臣以为我军不如趁寿春空虚,北上征讨。若能取寿春,则淮河以南安定也,魏军亦不足为惧。届时,我大吴进而谋图许、洛,退而守江、淮,可与蜀汉会于中原。”
文钦的意思很简单,曹魏不缺人手,我军不管是防守还是进攻,曹魏中军都会南下讨伐。还不如乘着他们没来,进攻寿春,割据淮南,谋取中原。
听着众人商讨,朱桓望着正对而坐的文钦,微微蹙眉。他总感觉这个文钦并非初到淮南,而且在淮南呆了许久了,要不然怎么会对淮南的地缘有如此深的了解。
而且十三年前的洞口之战,乃是豫州、徐州将帅参与,文钦身为中军将领又怎么会参加。以文钦说法,其当初被贬至曹仁麾下作战,似乎又对得上。但是在朱桓的记忆中感觉文钦似乎不是曹仁的部将,却又想不起来当初在哪里见过文钦。
“前将军可是劳累?”
就在朱桓出神之际,榻上的孙权唤道。
朱桓回神,拱手告罪说道:“启禀陛下,臣在思进取寿春之事。”
“哦!”孙权看向朱桓,问道:“前将军以为诸将所言如何,可有计策征讨寿春?”
朱桓捋着胡须,说道:“陛下,当今之势,应当北进。只是大将军所言亦是有理,淮水局势未知,孤军深入,恐有不妥。但以濡须水地势而言,却可进军。如今时入春季,河水解冻,水师可沿濡须水而上,又可分兵于陆上进军。”
“是故臣以为我军可水陆并进,水师入芍陂扎营,步卒沿河畔行军设寨。若敌至,我军不敌,可顺势而撤。我军若能取胜,则可乘势攻打寿春。”
朱桓这个计策相对合理,水陆并进,东吴大军进退都更为方便,不容易被魏军围困。特别是寿春北滨长淮,东依淝水,南有巨泽芍陂,乃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如果水师能够北上帮衬,对于东吴军队战斗力的提高还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