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页

锦衣夜行[校对版] 月关 1820 字 2022-11-11

第921章 这人收不收

“臣接旨!”

朱高煦高举双手接过圣旨,由两个小内侍扶着站起来,对那传旨太监和颜悦色地道:“一路辛苦,且去歇息吧。”那太监向太子躬身应了声是,由太子府中官乙一陪着下去了。

等那传旨太监离开,朱高煦转过身来,脸上还是一副没缓过劲儿来的茫然。跃入眼帘的,是刚刚站起的杨士奇,杨士奇也是一脸的茫然。支走了两个小内侍,杨士奇便道:“太子,皇上诏命群臣商议迁都事?皇上这是不打算回来了么?”

朱高煦苦笑道:“皇上行事,莫测高深,我虽是陛下之子,也难以揣测。要说皇上就此长驻北京,那也未必,不过……皇上既诏令商议迁都,看来是决心已定了。至于皇上为何不等回来,先行诏令群臣商议,我也不甚明了了。”

朱棣有意迁都,这一点他身边的近臣大多已经有所察觉,这是有许多蛛丝马迹的,朝中为臣,侍奉的是君王,哪能不揣摩他的意思。

比如他登基之后立即把北京升为行在,派丘福那样的重臣驻守北京,将赵王封在北京,永乐四年派大臣开始扩建北京宫城,这些年不断地往北京附近迁徙人口,将成国公朱能的陵墓修在北京。他至爱的皇后过世以后,梓宫一直停放着不入葬。朝廷找来风水大师廖均卿,皇帝指明叫他去北京一带寻找“吉壤”……

这种种表现都说明皇上有意迁都北京,不过谁也没想到皇上的决定来的这么快。

明朝迁都之议一直就有,打从朱元璋定都金陵,没几年他就对金陵不甚满意了,不过迁都是一件大事,即便以朱元璋的独断专行,也不敢轻率决定。他准备了好多年,等到国家完全平定下来,这才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长安,他属意的定都之地,就是那里。

结果朱标从长安回来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经老了,皇太孙又年幼,这迁都之议就再次搁置下来,等到朱棣登基,迁都的风议再度若有若无地传扬于朝堂内外,即便只是风议,也有朝臣郑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今天,它终于被明确提了出来,文武百官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了。朱棣下旨的起因是北京行部的一位员外郎叫李洵的上书建议皇帝迁都,皇帝便将这份奏章转来了南京,诏令群臣商议。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投石问路,迁都是多么大的事儿,一个小小的行部员外郎就敢贸然上书,妄议此事?就算他真的敢,皇上就这么重视,把这份奏章批转南京,着文武百官商议?

明摆着,这位叫李洵的员外郎是受人指使,指使他的人是皇帝本人还是就藩北京的赵王朱高燧,那就不可预料了。如果这是赵王朱高燧的主张,那么很显然,已经长大成人坐稳一方藩王之位的朱高燧,已经对皇储之位起了觊觎之心。

但是不管这是赵王的意思还是皇帝本人的意思,皇帝本人也愿意迁都,这是明摆着的。

杨士奇询问道:“太子,这诏命……该怎么办?”

朱高炽道:“还能怎么办?将皇上的旨意明诏群臣,叫大家上书议论吧。”

杨士奇急道:“太子,迁都事大,臣当然也关心,可是皇上不回南京,却传诏令群臣商议迁都,明摆着一时半晌不会回来了,南京这边怎么办?帖木儿帝国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位使节怎么办?汉王监国之权在手,安知他不会又搞出什么花样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