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制定运输费用的时候,不要只看到钱,还要看到人员的流动。要是你的马车价格低,乘坐的客人多,你的利润自然就高。你要是将价格定的高高的,没有几个人来坐,那亏本的就是你们了。”
张准端着茶杯,娓娓道来。
他的口才其实不怎么好,比较擅长于对下面的士兵放声大吼,却不擅长理论性的研讨。幸好,这些来自后世的理论,只要是正常人,都是基本知道的,他照搬过来就是了。
路通财通,这个时代的人,只能理解到最基本的含义,那就是道路好走了,货物的运输加快了,利润增加了。他们并没有理解到,道路畅通了,两地的交流,也会更加的频繁,这些频繁的交流,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好像临清有大量的民众到达济南,必然会给济南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同样的,济南有大量的民众到达临清,也会给临清的客栈食肆带来大量的收入。
后世为什么热衷于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就是因为在一小时商圈,人员的流动,货物的流动,都是非常频繁的,这些,都是商机的所在。只有大量的人流,才能带来大量的商机。
人员的流动,正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田地上解放出来。每个人五亩地,其实无法将人束缚在田地里。在农闲时节,一个壮劳力,完全可以打理十亩甚至是二十亩的田地。
不需要耕田种地的富余劳动力,自然就可以入城打工了。他们的到来,肯定会引起城市结构的变化。城市开办的工场,可以雇请到更多的工人。其他的各项各业,同样可以雇请到更多的人手。这一切,都会逐渐的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
以前,大量人员的流动,往往是逃亡、迁徙之类的,会引起朝廷极大的恐慌。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严格限制民众的出行,严格限制人员的流动。甚至为此不惜违反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结果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明朝在建国的时候,实行严格的路引制度,没有官府发放的路引,是不能出行的。这项制度的目的,其实要是将民众都禁锢在自己的家园,禁止整个社会的人员流动。在开国的时候,情况还好一点,到明后期,这项路引制度就起了反效果了。
最明显的例子,陕西发生了灾荒,大量的民众,试图进入旁边的山西、河南等地,结果遭受到官府的严厉打击,最终变成了农民大起义。其实,在灾荒刚刚发生的时候,官府要是采取得力措施,将部分的难民,分流到江南地区,让他们进入工场,未必就不能挽救这场危机。民众只要有口饭吃,谁愿意造反?
遗憾的是,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方法。他们只是惯性的认为,人员的流动,是可怕的,是必须禁止的。陕西的灾民,绝对不可能离开陕西,否则,就要祸害到全国。他们要将这些灾民,都硬生生的禁锢在颗粒无收的土地上。这是置人于死地的做法,灾民们不拿起武器起来反抗就怪了。
在虎贲军的控制下,人员的流动,是可控的,是可以发挥积极左宗的。随着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域人员的相互触碰,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也会不断的绽放。更多的先进技术,也会得到交流。
商品加速流动,人员加速流动,更大地区的人,都聚集在某一个地方,必然会催生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而更多的工场,更多的产业,又会催生更多的资产阶级。
明末,已经有不少的工场主,他们就是最初的资产阶级。本来,他们是有可能改变这个国家面貌的。只可惜,鞑子的到来,让中原陷入了三百年的沉沦。在被鞑子打压了三百年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已经是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了。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了。在目前,道路的作用,主要是加速货物的流动,加速人员的流动,将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