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目光都落在林望舒身上,人们在这一刻,心中涌现出无数的念头。
譬如她说的那些,其实自己也接触过,也想过,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罢了,没有人将这个念头落实成那么翔实的分析,更没有人胆敢将这一件事诉诸于口。
仿佛皇帝的新衣,人们墨守成规,奉行着它原本该有的规矩。
于是终于有一天,真相被一个年纪轻轻的大三学生戳破了。
黄老专家含泪看向林望舒:“你刚才说,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大三是吗?北大的?”
林望舒见此,恭敬地道:“黄老师,我叫林望舒,北大学生,今年大三。”
之后,她越发恭敬地道:“您是前辈,依我的资历,我并不敢轻易挑战您的权威,我这篇论文,也不是凭我一人之力完成,我是得到了诺贝尔奖学金得主杨先生的指点,也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菲尔普先生的指点,所以,今天您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大三学生写出来的论文,而是博采众长,吸取了国际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才做出的智慧结晶。”
她叹道:“所以黄老师,您所感到的差距,不是您和我,而是我们封锁的国家和世界的差距,十几年的封锁,当我们还沉迷在低能束缚态的唯象模型时,国外已经引入了规范场理论,开始了高能行渐近自由模型。
她顿了顿,看向场中众人,朗声道:“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把我们国门的窗户打开,也把我们科研的窗户打开,用一双自由的不受束缚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大家面面相觑之余,也是心底震撼。
黄老专家望着林望舒,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