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军西征事实上就是依靠实力辗压,无论是嚈哒人斯人也罢,他们都没有力量对抗安西军,就算有能力对抗安西军,也无法对抗源源不断到来的魏国军队。
正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在魏国统治下,并不全都是欢乐的,富裕的,也有痛苦的,贫寒的。民族同化,不能依靠少数民族区别对待,这样只会造成分裂,下场肯定悲剧。所以冉明目前就正在营造一个大中华民族,而不是带着引号的中华民族。
在魏国从北到南,都在渐渐恢复生机,然而在北汉国的的部族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在魏国全方位的封锁之下,北汉国如今可以获得的中原的货物非常少,而且这些通过走私途径过去的货物,在冉明的暗中授意下,以精美丝绸和上好瓷器等奢侈品为主,却全然没有北汉国急需要的生活物资,像粮食、食盐以及铁制品,则全部属于禁品。
在这个情况下,漠北北汉国诸部挣扎在生存边缘,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在进入黄帝纪元四七九八年之后,直到五月份北汉国大部分地区滴雨未下,原本急需要补充营养的诸部牛羊马匹,则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草料喂养而饿死,连牛羊马匹都大部分饿死的情况下,北汉国诸部的下场可想而知,在这个情况下,北汉国正酝酿着一场巨变。
第1047章 无法拒绝的交易
当然,也不是所有北汉国的部落都活不下去,而北海南岸五百里的地方,是整个漠北最好的草地之一,水草风貌,土壤肥美,刘库仁在那里建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牧场,不过这些牧场都是属于北汉国最核心的部落所拥有,至于北汉国附属部落,则没有这个机会。
不患贫,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汉人,同样也适用于漠北诸部。
进入黄帝纪元四七九八年,魏国太常寺太史令就发生了天气的反常,从正月到四月,三个月间就连魏国邺城仅仅降临了两场不足四指的雨,这让太史令异常惶恐。天文和历法学,在古代属于皇家私学的范畴,这些人唯一的职责就是服务皇帝,太史令姜岌上书皇帝“北方少雨,恐旱荒!”
冉明不敢大意,随即指示内阁:“多注意观察,提前调拨南粮北输!”早在三月间春耕之期延误之时,魏国官府各地开始向北方受旱灾影响的三十九郡三百零五县共发放赈灾粮食共四百六十万石。尽管魏国在这一年北方过半的产粮区将受影响,可是却没有因为旱灾而饿死一人。
不过旱灾虽然对魏国影响不小,不过魏国百姓这些年免除徭役和薄农税,这样农民自身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加,魏国法法律规定灾区粮价,不得超过往常价格的四成,虽然粮商借此大大谋利,倒也不至于被百姓无法接受。
从并州代郡到云中,朔方以及雍州等地,到处都传播着冉明这个圣郡仁慈的光芒。魏国即使是赈灾,其实并不是直接把粮食无偿发给百姓,而是命官府组织百姓开工各地的惠民工程,如扩大或修缮官道和沟渠,再或者征调青壮进入铁路施工现场进行施工,这样百姓既获得了救命的粮食,而政府又减少了开支,更何况朴实的百姓只有官府登记的残疾失去生活自主能力的人士或军属、烈属,再会获得优先无偿赈济。
不过,北汉国却被冉明和魏国大臣们给无视了,往往历朝统治阶级会不顾忌百姓的感受,而是为了彰显所谓天朝胸怀,不仅会赦免犯下滔天罪行的胡人,就连狠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中国政府也放弃了索赔。非常可笑,这种宽容并不会获得他们这些狼心狗肺的感激,相反还被他们笑为愚蠢。
但是冉明却没有像大部分统治者一样一味的宽容,对于北汉国诸部诸族,冉明事实上也并没有赶尽杀绝。对于漠北诸胡的问题,冉明曾召开朝会专门讨论此事。“漠北胡马败易歼难!”
魏国不是没有漠北北汉国的情报,因为魏国的商货隔绝,让北汉国的各个方面都非常落后,他们不会炼钢,为了把有限的钢铁打造成刀具,现在北汉国普遍融化了原来装备的铁甲、甚至是箭矢,实在用不起刀,就改用木矛或长枪,而箭矢则采取硬化的骨簇代替。虽然他们北汉国的骑兵如今也有皮甲,不过面对魏国骑兵,他们完全没有胜算,在冷兵器时代的差距,其实人数也无数弥补。
魏国军队的甲胄可以无视北汉国军的箭簇,横刀甚至可以直接劈断对方那种粗劣的刀具,可是在一次又一次清缴的时候,草原胡马败易歼难的特性再一次显现。一旦北汉国军化整为零,逐步后退,就让魏军望胡兴叹。
最后,铁道部尚书王猛向冉明献策:“吞并漠北不是一场两场仗就可以结束的,汉武帝时期虽然组织了多达七十万人马的军队进行远征漠北,虽然两征漠北匈奴大败,但是他们仍坚持了数十年,直到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时,才让匈奴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