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页

大魏霸主 tx程志 2429 字 2022-11-11

“北方穷困之民到了江南,还要受歧视,被称为北伧,何况异国他乡。人若敬我中华百姓,必然需要我中华百姓背后有一富庶强大的中华。百年来我中华先八王之乱,又亡于匈奴,山河破碎。破国亡家之民,怎会有人尊敬,又有何可敬之处啊?”

冉明接着道:“我华夏之民,为避秦末乱世,开始了远洋海外的历程,镇远总督刘器祖上就是御龙唐国刘氏,已经流落镇远五百余年。然后两汉和三国乱世,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避开战祸,而远渡重洋。这些华夏百姓有的被土著杀死了,有的则是被拘禁着,如同猪狗。”

颜约喃喃的道:“咱们是天朝上国啊,他们难道不怕天朝怒而兴兵?”

“所谓的天朝上国,不过是足不出户的书生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冉明道:“所谓的朝贡,其实就是贸易。偏偏历朝历代还是一个冤大头,人们远来送一点礼物,咱们都会十倍还之,如此重利,他们岂能不蜂拥而至?所谓四夷来朝,不过是书生梦呓,掩耳盗铃之词,实不足信”。

宦官曹振见二人一时反映不过来,轻声解释道。他到过西域,知道西方人尊重的是实力。“国与国之间的尊重,要靠实力来说话,民与民也是如此,只了过了阳关,谁也不认可咱们中原上国,那些西域蛮夷在丝绸之路上劫掠,即使陛下申斥其国王再三,但那些马贼和沙盗从来没停止过其兽行。那个打着马贼和沙盗旗号的歹徒,大部分都是西域各国军队假扮的,高丽人、扶余上表面上尊重,但占我辽东故土,根本不想归还。”

孔抚无法说服冉明,颜约同样也没有说服冉明,继续兴商重商的策略在继续执行。

人必自辱,其后他人才能辱之。在冉明看来,华夏一族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制度,其实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差不多,都是不平等的制度。待工匠为奴隶,科枝如何发展,示商人为洪水猛兽,商业如何兴盛?

士人在国内得到不发展的舞台,他们会转投异胡,像石赵石勒麾下的张宾、荀绰、裴宪,慕容皝的高诩,氐族李雄李特时期的青城范长生,更何况还有苻坚之王猛,他们都是门阀政治的受害,因为学无所用,没有办法卖给帝王家,只好另谋出路。

其实汉人中的商人也好,士人也罢,农民是最朴实的,但是任何行业只要存在就有他存在的道路,在后世天朝不遗余力的禁黄,可是再如何禁,色情场所照样遍地开花,走私照样如同洪流。冉明在后世虽然是涉黑社团大佬,更是一个商人。所以他看待问题时和历朝历代的皇帝并不一样。

冉明并不想搞特权,汉人百姓如果人人都平等了,人人都有上进的空间和机会,相信没有一个愿意给外族去做奴隶。而对于平等计划如何实施,冉明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他以推行百家,故意让朝廷变得混乱,目的就是清除一部分迂腐的儒臣。然而这个计划却彻底失败了。

冉明所认识的儒家其实都是通过明清影视剧作或一些改编得面目全非的“历史资料”。

这些历史被无耻政客们肆意蹂躏的像婊子一样,严重误导了冉明的判断。事实上儒家是最会变通的一个学派,只要朝廷需要,他们就会百般迎合。蒙古人吞并了中国,他们就提出了入夷则夷,入华夏则华夏的观点。更别说只是把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搬出来。儒家是实务的,也是非常识实务的。

颜约和孔抚等一些大儒们开始重提君子六艺,并且提出格物致知说,要知道这个格物致知说在儒家范围内可没有什么市场,而且各家各派解释的意思都不一样。

弘始二年五月,魏国首届全国科举已经结束五个多月了,张方以四十七分的成绩及第。经过吏部筛选,张方被分配到了不其港,成为了魏国一名普通的八品掌固。掌固,是古代的官名《周礼》谓夏官司马所属有掌固,设上士四人,下士八人,以下有府、史、胥、徒等人员。

张方这个掌固呢,其实就是一个管理仓库和陈设的小官。不其港其实也就是后世的青岛港,张方这个掌固管理着四十三座国营大仓库。

四十七分这个分数听上去不多,可是由于其中百分之五十的题都是儒家所不重用的杂学,所以这次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也仅仅只考了七十二分,以儒家新秀何承天为首届科举状元,而墨家墨者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