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军队的士兵最高?当然是局面大好,面临着全国即将统一的时候,就比如解放战争最后一两年,那个时候装备简陋的解放军一个师可都是可以压着国军一个军打。此时魏统所部面临的就是这个局面,当魏统得到前线已经交火后,二话没有,直接下令全军加快渡江速度,由于运输能力有限,魏统甚至下令有水性的士兵,脱掉甲胄,跳进冰冷的江水中,抓着渡船上放下的绳子,泅渡长江。
虽然说兖州军是骨子里的悍勇,但是面对巨大优势的司马恬亲卫,还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一般军队遭遇一成半伤亡率不溃败就算是精锐了,可是魏国这个有理想有思想的军队,这可不一样,他们可是在战斗中能保持五成甚至六七成的伤亡率。当前锋这个曲伤亡多达三百余人,比例已经接近六成,仍然没有崩溃,他们继续向司马恬所部发起了如同海浪一般的反击。
司马恬的亲卫队和征南方面军兖州军前锋曲虽然爆发了遭遇战,但是对于双方来说,这场遭遇战并不意外,相反这在双方的指挥官心中乃是早已经是预料之内的事情。所以双方的交战并没有和传统上的遭遇战那样仓促,失措,反而是井井有条,双方步兵的展开还是比较有条有理。
但是细节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魏军在军候的指挥下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术,这倒不是魏军轻敌,而是魏军的光荣传统,自从冉闵组建魏军,打进攻战是打习惯了,遭遇敌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就地防御,而是进攻再进攻。
当魏军前锋曲军候阵亡后,其第一都伯接替指挥,第一都伯阵亡后,第二都继续接替指挥,直到五个都伯全部阵亡,十个队正也阵亡七个残了两人,仅幸存一个队正,士兵能战者不足半百之时,魏军第二波渡江部队终于抵抗了江南岸。似乎没有休整,稍整队形,就直接向司马恬所部发起了进攻。
看到魏国渡江部队源源不断的上岸,司马恬也知道了他失去了赶魏晋下江的机会。不过,司马恬却知道,别人能退,他却退不得。因为他身后是句容,而句容之后,就是东晋国都建康了。
面对越来越多的魏军士兵,其亲卫士气动摇,几乎集体祈求司马恬撤退,司马恬却道:“大晋业有四十八藩王死社稷,恬就是第四十九个!”
人活一世,总会有一些期盼,农民的期盼是庄稼丰收,丰衣足衣;士子的期盼是扬名天下,齐国治国,而将军的期盼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作为东晋司马宗族,谯敬王司马恬也有自己的期盼,他就是希望司马宗族可以延续下去。
作为统治家族,下场只有一个要么风光无限,享受富贵荣华,要么彻底家破人亡,成为历史中的尘埃。司马恬自然不想司马一族成为历史的尘埃,他已经看不到希望,反而有一种死则死矣的觉悟。
此战若胜,其实与大局并没有太多的益处,然而,司马恬却不想整个司马家族再无翻身的机会,此战若是对魏国沉重的打击,在司马恬想来,魏国为避免损失,肯定会招降,那样以来司马家族的下场或许会好点。这是司马恬死战不退的理由,同时也是司马恬的唯一期盼。
不过这个期盼的背后,却是沉重的压力。
魏国军队非常强,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想象。自己所部亲卫一千多人,乃是全部谯郡王国司马恬的佃户出身,清一色心腹嫡系部队。不仅这些士兵都是吃着司马恬的粮饷,就连他们的家人也都是依靠司马恬生活。这支卫不仅装备好,而且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一般部队,战斗意志也非常强,几乎人人都是当死士的觉悟。
第959章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可是此时,司马恬所部的情况并不乐观,这场突然遭遇的遭遇战,仅仅进行了两刻多钟,但是亲卫队却有三百多人战死,其他也几乎人人带伤。不过,他们绝对不会擅自当逃兵的,因为他们谁都知道,如果他们敢逃,司马恬一旦阵亡,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会被当杀掉。为了家人,他们也不能退,哪怕是死,也要为家人争一条活路。
历史上,二战期间苏德之战,苏联红军给人最大的印像就是悍不畏死,成承受整师整军被打光的严重损失,而死战不退。其实说穿了,不是他们爱国,也不是他们无畏,而是因为斯大林更狠,只要红军士兵敢退,敢逃,家人立即会去到西伯利亚服刑,直到死亡。但是历史如何百般粉饰,也改不了一个事实,斯大林杀苏联人不比德国人手软。
其实司马恬别看外表文质彬彬,却也是一个狠人,他在军中其实就是实行的这种连坐制度,不过比斯大林更狠一点,他可不是劳教,而是直接杀头。所以,卫队在司马恬不退之时,即使全部打光,他们也不会后退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