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远清醒过来之后,和冉烽的表现一般无二,都是大惊失色。
还是冉明道出了众人的疑惑。从古代到现在,华夏历来奉行对番邦蛮夷慷慨大度,以表我天朝大国之宽广胸怀。
所以才有了宁与外邦不与家奴的优良传统。五胡乱华,说穿了其实也是西晋朝廷有意纵容的结果。像匈奴人内附,就划给他们河套地区让他们休养生息,对他们委任官职,下放军政大权。所以也就形成了胡灾。
历史上游牧民族时降时叛,都是因为朝廷有意纵容的结果。如果是汉人叛乱,首要首领肯定是要抄家灭族,可是游牧民族则是不一样了,他们最多是上表一份降书,承认自己的错误,所犯的罪行就全部揭过了。
蛮夷也乐得钻你这个空子,时不时的叛乱一下,打得过了,就占到便宜。打不过了,低头认输,他们毛也不会少一根,不反才怪。
就像当今,邪恶势力异常疯狂,政府处处彰显宽容大度,其实这种宽容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而让他们变本加利。
就像秃发部的秃发树机能,他率领秃发部叛乱,并成功攻占了凉州。
西晋朝廷费了老大的劲,历时十数年才平定秃发部之乱,秃发部这边一看打不过朝廷了,直接向西晋低头认输。西晋朝廷就将河湟地区划出一块,让秃发部休养生息。
历史上唯一不与游牧民族妥协的,只有秦朝了。
秦朝占据了河套地区之后,屯驻了大量的精锐兵马,宁愿被项羽、刘邦之流夺得江山,始皇也不愿意让匈奴人趁机南下。
在汉朝和唐朝,在这一方面,政策都是相通的。如果不是因为重用胡人,给胡人特别重大的权利,也没有安史之乱了。
以后各代都是先安内再攘外。这道政策如今看来,其实并不算是错误。内外交困,往往就是亡国之因。
如果明朝没有李闯与满清内外相互呼应。明朝的结局,也不会轮落至此。鉴于明末民变军势大,崇祯调曹诏率领三千关宁铁骑前往镇压,三千关宁铁骑大小战数十,变民首领王嘉胤,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杜三、杨老柴、红军友、可天飞、刘道江等都是败于曹诏之手。
就连李闯王也被打得只剩二十八骑,差点自杀。若非清军猛攻京城,天下之军入京城勤王,李自成也玩完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某人也是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然而事实上当时很多军阀根本就不听他的号令,反而与日本人眉来眼去。
就像阎锡山,对于日本可是有着相当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