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

秦先生和他的剑 又生 853 字 2022-11-11

十日内, 旧工址的清理工作完毕, 与此同时,一座新的夯土台在附近垒成。

果先生绘制工图, 丰指导工人立柱搭梁, 佩兰监督泥墙瓦顶, 伴随斧凿之声, 炼坊一日日建起。应龙门下则在陶工室搭设用于熔炼的石锅和用于捶打的锻床。

工事总体而言是顺利的,却并非毫无波折,众人齐心协力, 共闯过三大难关。

一始的困难在于工具。

冶署原有的工具在爆炸火烧中几乎全部损毁,百姓家中的自己要用, 而各方私人携带的工具显然又存在极大的地域性差别,就像削刀, 不太方便统一调度。

姒妤想出一个点子。

他建议秦郁以司空府名义征调周围郡县的器具, 一方面进行铭文登记, 普及新律, 一方面租赁使用,如此在冬季既不误各地农时, 也能解决工具短缺的问题。

对此,酸枣郡函人响应积极,为表达对秦郁的感激, 他们贡献出八百把削刀。

众人夸:“还是姒郎知世。”

姒妤跑遍方圆三十里,按时备齐了权衡、尺规、砣机、铲镐、坩埚等等工具。

二来是制胚。

由于铁料已受过损伤,剑胚的设计只有更完美,才能达到和原来一样的品质。

石狐子依然担任范坊坊主,他从陶工室扛回几桶残存的五色泥,一心开始制胚印范,可尽管秦郁一直在旁监督,也只能确保形制一样,弧锋韧度始终不理想。

彼时,石狐子正在困顿之中,路过竹茹的工坊,见竹茹砥砺,不仅剑刃在动,砥砺石也跟随一个底盘自转,两边互相配合,磨擦的弧线就从平面变为立体了。

“水不转,山可转。”

石狐子暗道。

石狐子忽悟出一种方法,立即说与秦郁听。秦郁觉得可行,于是二人分工,秦郁先试验范片在不同火候之中的弯曲形变,估计预留的空间,继而设计出新的弧度,石狐子则练习刀法,取代原有的画点描线,独创出一招“蛟龙过海”,“蛟龙过海”继承秦郁的“桃林落瓣”,一气可切出六寸弧锋,彻底解决了先前用三段弧线连接范片所造成的充型不饱满,易勾拉毛刺等的问题,使废铁得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