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页

秦先生和他的剑 又生 845 字 2022-11-11

宁怀道:“明白,这批白炭我会亲自盯到入炉,只是因炼坊高温危险,我仍需与窦冶匀核实一点,这硝石和木炭混在一起,又参硫黄之气,会不会有异样?”

“唉,宁郡守多心!”窦芸道,“若有异样,我那几个兄弟也在,你怕什么!”

如是,在炼坊关闭之前,这批白炭和引火的黑炭一起被送入了各炉的底部。

※※※※※※※※

夕阳西下,北山山顶泛出最后一阵温热的气浪,阴阳分割,大地沉入夜幕。

“先生,锻剑有淬火、退火、回火,却从未听你提起‘窒火’。”石狐子推着秦郁走进狭长的甬道,前方漆黑一片,却因为布置得井井有条,二人走得省心。

秦郁笑道:“‘窒火’也没什么,就把柔化的程式提前到浇铸之前进行而已。”

嘀嗒,嘀嗒。

秦郁能听见水声。

黑炭将罄,白炭要迎水。

水声之外是一千二百名忙碌的工人,他们的眼睛映着炉底散出的暗红的光,他们的手指摩挲泥范发出粗糙的音,他们的身体散发着铁与木的气味。这里不再有高低贵贱,在泥塑的圆形穹庐下,空气沿固定方向流动,不再有尘埃,唯剩那些细微的粘着火星的炭屑,缓缓地旋转成螺壳的线条,朝着下风口的狭缝外流去。

风火令名丰,丰是宁邑本地人,他的身旁燃着一把火炬,各炉正都紧张望着。

果先生、檀先生以及祝五叔等人皆在,见过秦郁及姒妤的示范,并经过前几次的实践之后,他们已经熟悉过程,能够带着自己的工人跟从风火令的指示了。

与青铜合金不同,铸铁剑精髓在于柔化,而柔化的精髓在于浇铸前的“窒火”。

“窒火”是秦郁总结楚国经验,再考虑本地工况与佩兰等友人讨论出的方案,即,在炉内达到火候,铁英融化之后,抽去炉中空气保持一阵子,熄火冷却,冷却完全再升火侯,如此反复一次,便比成剑直接柔化更不易造成刃部变形等缺陷。

石狐子虽知原理,但见秦郁能把这样的设想应用于实际,实在是佩服至极。

尤其,当他看见那些从炉口抽气的叶片管道,忍不住就伸手去触碰,它们排排转,就像他的竹飞子,把高温空气从炉中抽出,充入炉底预热木炭的风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