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妤放下拐杖。
“莆监,把那座歪秤拿来。”
“是。”
阿莆点头,立时从侧院的柴房里抱来一座长满铜绿,权环残损的歪脖子衡器。
秤是醉鬼荀三留下的。
姒妤行事谨慎,散场后,单独找寺工狄允问了荀三的情况,才得知,这个人也曾是得匠,负责与陇右重镇接洽,若不是五年前发生的意外,至今仍是把好手。
荀三曾有一好友,名为竹狸。
二人便是这座歪秤的创作者,他们偷偷改动支点位置,并在原有的尺上加刻度,凭此配金,铸造出了一批异常坚韧的剑器,但,当时大家都说他们用的是歪秤,是邪术。荀三害怕,劝竹狸罢手,竹狸贪功,径自把荀三之名从铭文中抹去,二人就此决裂。后来,别的工师揭发了竹狸,事情闹到将作府,公冉秋执行律令将竹狸杖毙,连坐百余人,而荀三,因为众所周知与竹狸有过矛盾,得以幸免。
之后,荀三就自请离开冶区,躲到了城外的一间小作坊里,以酒为伴度余生。
“狄寺工说,听闻先生用黄钟定衡之后,荀三跪在野地里,哭了三天三夜。”
姒妤洗干净双手,命人热来一碟醋,拿布巾沾过,小心擦去衡器上的斑痕,又按照两边的残损程度,相应做出补量,准备充分之后,开始了这场迟到的验证。
他选出秦国的偏重的十二铢权器,放在衡臂较短的盘中,再选出魏国的权器,一枚一枚地放入衡臂较长的盘中,他要通过比重,找出这起案件的背后的真相。
先添六铢,秦重。
再添三铢,秦重。
再添二铢,秦重。
直到最后的那枚代表一株的权环被放入,这座歪秤竟奇迹般地达到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