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页

“这个道理倒也是对的。”古增超说。有关这个问题,厂务会是讨论过的,古增超作为中层干部,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他撇开刚才的牢骚怪话,说:“现在的问题是,这40多台打包机的生产,要压缩到一个月之内完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老饶和老程也都是能打硬仗的人,如果不是确实有难度,他们也不会叫苦的。”

周衡把头转向秦仲年,问道:“老秦,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秦仲年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我原来就计算过,按我们确定的工艺,再考虑咱们厂的人员条件和设备条件,一个月生产20台左右的打包机,是正常的。如果大家效率提高一点,生产到25台左右,差不多就是极限了。现在咱们一下子拿到43台的订单,而且据说后续还有新的订单,这些订单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压力也的确是太大了。”

“我们计算过,铸造件这方面,我们一个月最多能够完成30套,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中间出现一点什么差池,就不好说了。”饶书田说。

程伟说:“我们这边,大约是32、3套的样子吧,这是按一个月的时间计算的。实际上,厂里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还要包括其他工序的工作时间,留给我们的最多也就是25天了。”

“老秦,技术处这边有没有办法再优化一下工艺呢?”周衡对秦仲年问道。

秦仲年说:“我已经安排技术处在做工艺优化了。但我们过去没有造过同类设备,很多零件的工艺设计都是全新的,仓促之间还要进行优化,也的确是有些难度的。”

周衡点点头,他也是懂行的人,知道工艺设计这种事情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要优化工艺流程,首先要分析原有流程的缺陷,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生产经验。现在打包机的零件还从未制造过,工艺工程师们自然也就无法确定原有流程存在什么缺陷,又如何能够谈得上优化二字呢?

当然,如果工艺工程师们的水平足够高,经验足够丰富,能够举一反三,对从未造过的零件进行工艺流程优化也是可能的,这就是另一码事了。

“延长工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想出办法,在一个月之内完成所有订单的生产任务。”周衡看着一屋子人,沉声说道。

第六十八章 擅长于创造奇迹的人

听到周衡的话,饶书田等人不吭声了。

周衡上任才2个月的时间,但中层干部们已经了解了他的工作作风。

他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领导,凡事还是愿意听取下属意见的,但他也绝对不是一个没主见的人,一旦对某件事情下了决心,就会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不会轻易地为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他现在坚持说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任务,大家还能说啥?

“饶主任,程主任,你们估计,车间里还有多大的潜力能够挖掘出来?这样紧张的任务,厂里肯定不会吝惜加班费和奖金的,你们可以初步匤算一个奖金额度,只要是合理的,厂里应当是可以考虑的。”吴伟钦说。

他清楚,饶书田和程伟跑来叫苦,其中必定有几分目的是为了与厂里谈谈条件,比如加班费和奖金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