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问题,弄得徐处仁有些头晕。
徐处仁虽然有从政的经验,但他却缺乏处理国家危难所需要的政治远见与睿智——他对一系列问题的处置,要么不及时,要么出现重大的失误。
比如,为防金人秋天再次入侵,种师道建议集中诸道兵力屯驻在河阳一带,守住黄河防线,但徐处仁不予采纳,他认为金人既然已撤,岂能复来?不宜先自扰以示弱。
其政治眼光之短浅,政治洞察力之暗弱,由此可见一斑。
徐处仁出任宰相,是吴敏向赵桓推荐的。
吴敏觉得他自己年轻,资历较浅,担心不能控制朝廷目前多灾多难的局面,于是广招贤能,大造声势。
徐处仁初到朝廷时,与吴敏、李纲政见比较一致,大家合作还算顺利。
但后来徐处仁和吴敏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吴敏年轻气盛,处理政事经验很不足,当办事人员将各种军政文牒呈报给他请他做出批示时,他竟茫茫然不知如何裁处,只是说:“依旧例可也。”
徐处仁很看不惯,吴敏无能又喜欢揽权,加上吴敏从之前的主战变成主和,被徐处仁视为叛徒,因此,两人开始明争暗斗。
慢慢的,徐处仁与吴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糟糕,每次开会议事,二人都互相诋訾,互相拆台。
吴敏曾向吏部推荐了几名官员,其中有他自己的亲戚。
徐处仁审查名单时,毫不客气地将吴敏亲戚的名字一笔勾掉。
吴敏气冲冲地来到东府(即都堂),找徐处仁商量名单之事。
可二人交谈了没几句,就激烈争论起来。
当时,徐处仁正拿着毛笔起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