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蔡京能再年轻二十岁,哪怕只年轻十岁,有经验丰富又能力卓绝的蔡京辅佐赵佶走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刻,有可能就不会有接下来的靖康之耻发生。
纵观历史,李邦彦、白时中、蔡攸之流,与处于巅峰时期的蔡京相比,差得真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时也,运也,命也。
五月五日,赵佶以童贯“克复燕山府等州及收高托山等”为由,下达诏书让大臣们议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六月六日,赵佶正式颁布诏令,太师、豫国公童贯,依前太师、领枢密院事、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进封广阳郡王。
制曰:“王者申九伐之威,以和众安民为盛德,大臣廑四方之虑,以折訩厌难为殊勋”
在此之前,宋朝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
李衍那是特殊情况,赵佶不封,李衍自己也封了,到时候赵佶也得捏着鼻子认,所以莫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在蔡京主政初期,为持绍述之说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议赵佶封王安石为舒王。
后来何执中又被赵佶封为清河郡王。
但他们都是死后追赠的。
活着进封为郡王的只有童贯,这在宋朝是史无前例的。
童贯不仅封王,还是宦官封王。
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三位。
第一位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宗爱。
宗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亲信,太武帝后来死于宗爱之手。太武帝死后,宗爱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封其为冯翊王。拓跋余后来试图夺回皇权,又被宗爱所弑。宗爱连杀两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宦官,后被新皇帝拓跋濬“具五刑,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