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后来,经过政治的革新和经济的展,最终形成了齐晋秦楚这种以“称霸”形式雄踞一方的级大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均可称之为大国。
历史潮流滚滚前行,所谓大国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化中,简单的按照地理面积和军事力量级数论资排辈方式不断受到冲击,大国的概念里开始带着越来越多的政治外交内涵。
所谓大国,可使天下诸侯以臣仆事之,鼎盛时期的大国,区区一使持节,可族灭一国,班陈汤王玄策,便是大国力量的典型代表。
所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中原大国鼎盛时期喊出的带着赤裸裸毫不掩饰沙文主义色彩的口号。
曾几何时,天可汗一怒,西域荒漠尘沙泛起,东海碧波浊浪诣天,太极宫里那个惫懒强悍的男人就是放个屁,也能在大漠草原之上激荡起赫赫风雷。
魏征突然想起陈应向他勾勒的宏伟蓝图。
s:昨天大年夜,与家人多喝了几杯。更新延误,十二点起来码字,可惜,鞭炮声不断,多次构思都被打断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六十五章留给突厥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第六十五章留给突厥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天朝上国,中央之国这个思想,自古以来,深入人心。包括魏征这样聪明的人,他始终认为,大唐就是天下的中央,也是天下的全部。
可是,自从在魏征在陈应的书房里看了那份长达六丈三尺,宽则两丈四尺的庞大舆图,这才发现,大唐只占天下的区区一隅。
这份世界地图是陈应根据后世的零碎记忆,结合这个时代的见闻,以及猛虎义从得到的情报,还有商号所经过的地方。
可以说,越靠近大唐的地方,比如辽东方向的高句丽、扶余、新罗、百济这些地方,几乎没有诧异,包括高原的吐蕃、吐谷浑、以及安西都护府,被陈应看中的碎叶镇,这些也非常详细。
不过,对于萨珊帝国、拜占庭帝国、大食以及西南方的笈多帝国(印度),以及吕宋、陆耶婆提(既今瓜哇)、金州(苏门达腊),这些都是根据一些琐碎的记录,以及陈应的记忆进行补充的。
魏征初次看到这个巨大的舆图的时候,也自认为这是陈应胡乱捣鼓出来的东西。后来,魏征在秘书监查阅了大量的典籍。
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大唐西域记》,不过却有东晋高僧法显所革的《佛录》。从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了笈多帝国的情景:城西五十里,有一邑,名都维,有迦叶如来遗迹。东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伽邑,有拘楼秦佛遗迹。从此北行,不到一由延,有拘那舍牟尼佛遗迹。从此东行,不到一由延,到了迦维罗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