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页

盛唐血刃 tx程志 1281 字 2022-11-11

五六百人农夫上前,挥舞着镰刀,将割下来的栗米杆堆成一堆,马上就就司配的官吏,指挥着官奴,上前将这些栗米杆搬到打谷场,用棒槌捶掉谷壳,将金黄色的栗米放入公斗里测量。

别看收割的人只有五六百人,可是后面忙活的人足足上千。三百亩的甲字号田,仅仅过了一个时辰就收割完毕。

就在李渊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司配的官吏将统计的结果递到了李渊手中。

李渊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膛目结舌的道:“数目没错?”

司农寺卿躬身回答道:“陛下,绝对没错,臣已经核实了三遍。”

“一千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三升!”李渊惊呼出声。

两更六千二,先睡了。大家晚安!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一千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三升?”司农寺卿惊叫起来:“亩收四石五斗?”

“亩收四石五斗很多吗?”陈应撇撇嘴,不以为然的道。

当然,与后世普通平均亩产动则上千斤相比,陈应这个四石五斗,大约五百四十斤出头,还真不高,还不及后世的一半。可是比起这个时代的栗米来说,这个产量就有点高得吓人了。

在战国时期,栗米的产量折算成斤的话,在风调雨顺这个前提条件下,亩产平均约二百零五点八斤,在战国后期,由于铁制农具以及播种工具的使用,亩产提高到的二百四十七斤。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的科技都倾向于军事领域,南北时期的粮食产量也没有突破三百斤,唐初基本上在二百斤左右。也就是陈应此时的单位亩产居然是普通亩产的将近三倍。

陈应虽然不是篷出身,却也知道,要符合任何农作物生长,都非常具备水分充足、肥料充足,科学种植、合理化管理。陈应想在大唐推广他的原始化肥,所以特意下令,在试验田里,使用了水车灌溉,哪怕盛夏的时候,关中少雨,可是陈应三千亩田却一直没有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