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轨与新罗军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
当时,苏定方围攻高句丽都城平壤已久,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
李治命刘仁轨率部前往新罗,与金法敏商议唐军去留的问题。
众将士都想回国,刘仁轨回奏称:“按照《春秋》的义理,大夫出征国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宁、国家有利的事,就可以行使专断之权。
如今皇上准备消灭高丽,首先消灭了百济,留下部队镇守,控制了它的要害。
虽然叛贼强横,但我们防备很严密,应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趁它没有准备,打它个措手不及,百战百胜万无一失,这样就可以安士卒之心。
然后分兵占据险要地带,打开局面,飞传表文,奏闻圣上,请求朝廷增派军队,朝廷知道战绩,必定声援接应,敌人就可消灭了。
眼下平壤没有攻克,熊津又要放弃,那么百济死灰复燃,消灭高丽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
况且我们现在以区区一城居于乱贼中心,如果此城失守,我们就会成为逃亡的罪人。
即使进驻了新罗国,但这正像客人一样,万一发生了意外之事,后悔还来得及吗?百济的扶余丰对鬼室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势必支撑不了多久。
我们应当坚守待变,届时再乘乱消灭他们。目前还不可轻举妄动。”
刘仁轨的谏奏不但让李治满意,众臣也交口称赞。事态的发展果如其料。在时机成熟后,刘仁轨先发制人,派人侦察鬼室福信修建的真岘城军情。
随后,他引新罗军乘夜袭击真岘城,悄悄攀墙,至拂晓破城而入。
唐军自此“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龙朔三年,倭国将领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七千人攻新罗。
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则与杜爽、扶余隆率水军沿着熊津、白江进军,与陆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