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页

苏大为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自己的视野,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和昨日不可同日而语。

这正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在“以身合道”。

从部落杀不杀俘之事,他能想到数十年之后。

而像娄师德,甚至安文生他们,却只能想到眼前,最多想到突厥人的反应。

这便是思维层次上的差别。

道德经,便是这样一本令人参悟事物本质,站在时间长河,去观察规律的智慧之书。

至于前几年听玄奘讲经,听袁守诚谈玄,都是达到这一层次的必经过程。

玄奘作为释门高僧,绝对是当世少有的绝顶之人。

在佛门来说,这个时代,没有比玄奘更通般若智慧的法师。

当然,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局限性。

作为浮屠,玄奘天然反感朝堂权力之争,避之唯恐不及。

他同样也有意无意,为浮屠僧众说话,为佛门站台。

但这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人家再怎么说,也是大唐高僧第一。

听他讲经,难道还吃亏了不成?

听经说法,只是表面,关键是自己要会思考判断。

在所有的表象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