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五章 天下田产与军功授田 (求票票)

“军...力...授田?”

猴子库卢卡睁大眼睛,看了好一会,才辨认出书册上面的文字。他仔细想了片刻,才半是惊讶,半是喜悦的开口。

“殿下,你真的要给武士们分封土地吗?”

“当然!在和王军决战前,我亲口向北军许诺过:此战若胜,封赏授爵。分封沃土!今日我已经在湖中之地立国,这些承诺也到了需要兑现的时候了。武士长可是和我提起过,连亲卫团的武士们,都已经急不可耐了!”

说到这里,修洛特看了看身旁的武士长。伯塔德一直保持沉静,直到此时才笑着开口。

“这些小子们不敢和殿下说,就总是在我身旁问东问西,问得我耳朵都起了老茧。而其他各部也同样如此。这些军团武士追随殿下征战,奋勇效死,忠心不二,可是殿下最大的根基啊!”

“分田是军心所向,不可不为。只有让武士们安定下来,把根扎在田间地头,在封国内拥有田产、屋舍与家庭。我才真正算是在湖中之地,立下了牢固的根基!”

少年王者点点头,接着沉吟道。

“对于武士与贵族的等级,我有一套详细的计划。战士们以军功晋升,所拥有的田亩数则与等级、爵位挂钩。这将是一条完整的晋升之路,让封国的所有武士、民兵乃至奴隶,都看到上升的希望!”

说到这里,修洛特微微一笑。毫无疑问,这套制度的来源是秦汉的军功爵制。土地为君王所有,然后按军功授田、依封爵赐田、还有抄没贵族旧田。

少年王者已经思考了这项制度好几年。只是墨西加联盟中的大贵族们盘根错节,影响着联盟的方方面面,这种激进的改革必须极其谨慎,不然恐怕就是商鞅的下场。

直到此时,他拥有了湖中之地作为封国,掌握了忠诚与强大的军团,才重新把计划书拿了出来。塔拉斯科的旧贵族们大多在战争中毁灭,剩下的也人微言轻、无力抵抗。王国的旧有秩序土崩瓦解,犹如一片崭新的白纸,他也真正有了从容设计新体制的机会!

修洛特一边沉思,一边打开书册。书册的前几页都是关于田亩产出的记录和规划。只有理清田制,通晓田亩产量与劳动力消耗,才能明确不同等级武士、贵族们的权利与义务。简而言之,就是什么等级,应该封多少田地,分几个种田的农奴,出几个出征的战士。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

少年王者翻开第一页,看着自己努力回想起的记忆。这是战国时期李悝对农业的估算。这里面的一石约为20公升,装谷物24斤。而战国亩小,三亩半才等于一市亩。所以在秦国授田的年代,黄河流域的好田,一年一收,一个丁壮耕作5-6亩,平均每市亩产量为120多斤。

而接下来,修洛特划动手指,第二句话就是“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这是魏晋时期的记载,此时一亩半为一市亩,一斛约为战国的半石,即12斤。也就是说,一市亩上等田地,产量为180斤。

所以,在整个秦汉授田时期,黄河地区的田亩产量,最高在120-180斤之间。而秦地缺水,土地多为中下的田亩,产出会更少上许多,也就一百斤上下的样子。秦汉时期农业技术还未发展起来,南方尚未开发,实际上单位亩产与湖中之地的米尔帕相比,还要少上许多。军功爵中的授田数目,也应该依据现状,随之调整。

修洛特继续思索,目光看向遥远的故国。在这个时代的明朝中期,因为美洲作物没有传入,北方通常是一年一收,南方则是一年两收。

在嘉靖年间的北方,由于受到水土,尤其是降雨的限制,会有大量的旱地薄田。“北方地土瘠薄,每亩收入不过数斗。”,“履亩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余矣”。每斗按18斤计算,也就是说,缺水的北方普通田地,亩产不过90-120斤。

对于沿着湖泊,水分充足的北方上田,比如怀庆府、彰德府、岷州卫,沿着河流,通常是“田收亩皆十斛或八斛”,“大亩收三、四石。”。根据《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朝一石约为180斤稍多,一大亩在3亩左右。也就是明朝北方良田亩产在一石略多,约为200斤上下。

所以,这个时代天朝的北方旱田,产量为90-200斤原稻,约3-4亩才能充分供养一名丁壮。这与拥有高产作物、位于热带地区、降水充足的湖区米尔帕相近。每亩米尔帕的产量为80斤玉米和菜豆,以及约200斤南瓜。

实际上,拥有玉米、南瓜、红薯、土豆的美洲古文明,在粮食生产上,从不逊色于这个时代旧大陆的任何国家。这也是石器-青铜的美洲古文明,能够以不大的土地,广泛供养起百万到千万级规模人口的原因。

而在这个时代的南方,精耕细作,一年两收的水田,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光景。最好的南方上田亩产极其惊人,是北方良田的4-5倍,与特诺蒂奇特兰的水上浮田非常相似。只是这样的产出,同样需要大量的粪肥与河泥来维持营养输入。

在种植两季稻的两湖地区,“附郭膏腴之田,每亩收获不下五六石”。而在珠江三角洲,“粤田上者收十一箩或十箩,次箩,下者五六箩。”通常2箩为1石,广州地区便是上田两季亩收稻谷5-6石,近1000斤;次田4石上下,约600多斤;下田2-3石,约400斤。

如此算来,大明南方水田的亩产量在两季400-1000斤原稻左右。其中当然以下田最多,总的平均亩收约为500-600多斤,1亩多水田就足够供养一名丁壮。

看到这里,修洛特稍稍停顿,轻轻一叹。

在这个新旧大陆还未沟通的15世纪尾声,由于温度、降水、作物和农业水平的限制,欧洲的亩产收获,其实要远远逊色于近东、印度、天朝乃至古美洲文明。

在15世纪英格兰诺福克郡的庄园记录中,每英亩的小麦产量约为8-9蒲式耳,而大麦产量为6-7蒲式耳。每蒲式耳小麦约为54斤,大麦则为42斤,1英亩则为6市亩稍多。换算之后,就是每市亩仅仅产出40-80斤谷物。而在气候寒冷、山地贫瘠的北欧,这些粮食产量还要折扣上许多。

通常来说,中世纪欧洲每10亩地才能供养一名成年男丁,而每丁用耕马铁器,耕作20-40亩,其中广种薄收、兼种牧草。

在这个大航海初兴的年代,整个欧洲亩产低下,又饱受瘟疫肆虐。总计的人口数量,也才约8000-9000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法国不到1500万,整个意大利和神罗,都各在1000万左右。而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在一起,才700-800万人。在耐寒的马铃薯传入前,北欧人口极为有限。狭小的英伦诸岛上,各地区相加也不过300-400万。同时期的丹麦、瑞典都在600万人,而挪威仅300万。

只有到发现美洲之后,航海家们获得了高产的美洲作物,并在第一时间狂喜的带回旧世界,整个欧洲才迎来了人口爆炸的16世纪,和文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