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的“锦绣钱塘”,最小也是八十八个平方,就在一年前,讨论艮山河整治计划的时候,他们还觉得两千八一个平方,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说你的理由。”
刘立杆还是有些不相信,他和应莺说,这开盘价可不是儿戏,你往低了定,有上调的空间,大不了损失前面低卖的那几套,定高了,没有人买,你是不能说再来一次,我往低调调,只能通过打折的方法来处理。
而买房人的心理,都是追涨不追跌的,你这个小区的房子一旦开始打折销售,人家就会觉得,你这房子是不是有问题。
刘立杆问她理由,应莺在大脑里组织了一下,说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开放,原来很多在杭城做企业和经商的人,他们都倾向于回老家造房子,觉得自己在杭城不可能久留,这部分人的想法改变了,他们觉得自己会在杭城长期居留下去,回老家反倒变成了不太可能的事,这部分人,他们的买房意愿增加了。”
这个没错,刘立杆觉得确实是有这个趋势,连自己和张晨,把全家都一锅端迁来杭城了。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从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国务院宣布正式取消粮、油票之后,城乡意识、户口意识在慢慢淡薄,原来那些从农村出来,觉得自己在城市没有户口,不可能长居的人,现在觉得,有没有户口没多大的关系,自己可以在城市长居了。
应莺继续说:“第二个我们没有注意的人群是,我去房管局查了,现在杭城二手房的交易,每个月都在增加,而且增长的幅度越来越大。”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什么人手上才会有二手房?当然是那些最早参加房改,房子已经在他们名下的人,他们为什么把自己住的房子卖了?因为他们有改善住房的需求。”
刘立杆点点头:“这个听上去,好像和我们开始有一点关系了。”
应莺笑笑:“关系大了,这部分人卖的房子,本来就是多层,原来多层的房子没有例外,大多是四五十个平方,像我们‘锦绣家园’这种六十五个平方的,在多层里,已经算大面积了。
“你想,一个卖了多层建筑里的小房子的人,他要改善住房条件,是会选另一幢多层里的小房子,还是选择杭城第一个高层建筑小区的,高层里的大房子?原来杭城没有高层住宅,他们没有选择,有了我们‘锦绣钱塘’后,他们就有选择了。”
“有道理。”刘立杆说,“对了,你到底调查了哪些人?”
“我们‘锦绣江南’里那些公司,所有的高管我都调查了,他们购买的意愿就挺高的,但他们希望,也可以做按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