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页

所以,浪费的问题不是很严重。

县城里的厂,原本就是国营厂,至少都成立了十多年,有些甚至成立了四五十年。

里面的干部职工一直都是有着非常好的福利。

在原本整个县财政都困难的时候,因为厂子效益好,不仅食堂里的物资供应丰富,为了刺激大家更积极地生产,努力提升产能,在那时候,县里所有的资源都向这些厂子倾斜的。

即使到了后来,厂子濒临破产,食堂依然会提供工作餐,标准还不会太低。

刘春来从江南制衣厂搞到的那一批赚取第一桶金的裤子在改的时候,同样也知道厂子有食堂,唯独就是当时厂里工人大多数都放假回去了,食堂也没有准备太多。

即使厂子没钱,那也不影响食堂的采购。

食品站是国家的。

厂子也是国家的。

至于食品站要给农民钱?

还有信用合作社呢。

给农民打个条子就是了,然后钱就存到信用社里面……

为了加快生产,刘春来才给出那么高的价格。

还增加了工作餐补贴。

后来承包了这些厂,当时也没有太注意这个。

慢慢形成了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