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疏月想起皇帝那别扭的背影,轻道:“那你回去教教我手法。”
“主儿,这是奴才做的事,您学来做什么。”
王疏月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手,好像是抓地太使力了些。
皇帝在乾清门起初是坐立不是,但好在他在政事上较真,听了一个早晨的议,倒也顾不上腰痛了。王定清上奏了“火耗归公”的试行案,皇帝很是满意,虽然包括王授文在内的几个大臣,仍对这个案子有疑议,但却被皇帝训斥为:“见识短浅,与朕意不合。”
王授文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御门前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深受皇帝赏识,一时也不知是喜还是忧。
王疏月大了,人又在深宫,他已经管不了。
王定清在地方上历练了几年,见识新,又接着地方的上地气,恰是皇帝这个人最喜欢的年轻一辈。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虽那新人是自己的儿子,可官场沉浮这么些年,从前明到大清,王授文头一次觉得自己真的有些老了,甚至有点孤独。
被皇帝训斥之后,程英还有些愤愤不平,散议之后还在出宫的路上嘟囔:“你说要在河南山西试行也就罢了,河南有老田在,两袖清风前年就把京官的‘粮饷’断了,他那儿火耗原本就不重,改起来费不了什么功夫,山东怎么搞?两年一黄灾,三年一旱的,这遇灾就要免赋,正项的钱粮都征不齐,怎么提火耗?”
王授文走在前面,平声道:“你为你在山东任上的兄弟犯难,我倒是理解,但你也看到了,皇上是个什么决心,你想想,先帝爷在的时候,户部的三大库总共剩了多少银子,皇帝登基的这两年,又抓回来多少。皇帝在贪腐陈习上是动了大狠心的。火耗归公一政,势在必行,你我这些陈腐老叶在不顺流,就要给卷到漩涡里去了。”
程英没了话,跟着他一路走到正阳门,才转而道:“不过,您老是终于肯让定清回京城了。我记得,他就比和妃娘娘长两岁,老在地方上折腾,还没说亲事吧。自从你夫人走后,我们几个老哥跟你说了几回了,你都没那个意思,但也不该逼着孩子跟你一样吧。”
王授文一笑:“怎么,老世叔要关照定清的大事。”
“你说什么笑话,如今您的女儿在宫里,定清的大事,自然要从宫里来。王老,您王家……兴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