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只能说好莱坞这地方,没有一颗强大心脏跟坚韧的意志根本就挺不下来,每年这里都会产生数以千计的电影,但是能够真正在大荧幕上上映并且赚钱的其实真的不多,更多的是那些上不了院线只能走dvd发行或者是烂的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发行的片子。

同样的,好莱坞每天都有新的电影公司成立,也每天都有旧的电影公司破产或者是被转卖。演员更是如此,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也就那么几个,更多的是籍籍无名的小角色,牺牲了一切也没换来一个能够让自己大红的角色的新人有的是,每年自杀的也不少,只不过有人有名气又新闻价值,有人没名气连死亡也换不来镁光灯的注视,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是无数的肮脏跟各种电影人的尸骨所拼凑起来的基石。

娜塔莉·波特曼的行为算不上是什么错误,甚至从好莱坞的角度上来说她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士,因为她足够聪明,并且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甚至连求学的道路都能成为她赚取立身资本的一个方式。她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因为《杀手莱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扭转进而达到今天的这种地步靠的不是仅仅运气跟犹太人的身份,更多的是货真价实的智力跟手段!

可惜,运气不怎么好,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一块连搬都搬不动的绊脚石,也是倒霉的要命。

然而不管《西斯的复仇》剧组中心思各异的人士们是怎么折腾自己的头脑的,拍摄依然在进行着。

海登照样向着娜塔莉不要钱的透支着自己的荷尔蒙跟热力——虽然女主角对他散发出来的热情根本就接收不能,老乔治也依然每天脾气温和的进行着自己的导演工作,就连瑞克,这个一把年纪的制片人都有条不紊的统筹着片场的一切,一切似乎都井井有条的前进着不受任何影响。

甚至制片组的一帮人还时不时的讨论着电影上映自后给人们带来的冲击,要知道这可是系列终结篇,加上在演技上面总算是开窍了的男主角,想必会给影迷们带来巨大的惊喜的。

嗯,惊喜什么的,其实不用等到《西斯的复仇》上映,现在就有一个了。

“嘿,乔治,来看看这个预告片。”中午休息的时候,来剧组探班的斯皮尔伯格冲着他晃了晃手里面的dvd。

“是什么?我记得你的《幸福终点站》还没有开拍,现在应该搞不出来什么预告片吧?”乔治·卢卡斯放下了手里面的自助餐,擦了擦手问。

他是知道自己的老朋友正在筹备一部电影的,那片子还是跟汤姆·汉克斯合作的,只不过那部电影要等到十月份才会开机,现在他手里面的预告片是什么鬼?

“当然,这是海登·克里斯滕森主演的那部电影的预告片,我在大卫那里看到的,我想你应该会对这个有兴趣。”

没错,在各种产业如此专业化、细分化的好莱坞,预告片这种东西也是有专门的制作公司的,这些广告公司们的业务包括电视预告片、广播广告、病毒营销视频、dvd发行宣传片等多种方向。

他们的创意人员会首先仔细研读剧本,以及所有一切现有的影片素材,以便对影片本身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接着跟制片方协商关于电影的问题,然后给出创意,得到了肯定之后就会进行制作,之后就是将成片送到制片方的宣发团队那里评估收集反馈消息,然后不停的修改再反馈再修改这么循环下去直到大家都满意了在载体上面播出。通常来说,这个反馈的过程中包括营销部门工作人员,影片的制片人,制片厂老大,甚至导演、演员跟一些关系好的影评人跟观众都会在内部进行调研以便确定预告片是否达到了他们的要求。

总体上而言,这些人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电影而不是主观的凭借着自己的想法就脑袋一拍搞出来一个不受观众期待的预告片。

而且这些预告片广告公司通常都是跟调研公司紧密相连的,他们对于观众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度怎么样,影片的什么元素会受到欢迎这类的事情要比制片厂了解的多,也专业的多。所以大部分时候,在一部电影开拍之前制片公司就已经订好了预告片广告公司,而且还不止一家,两三家都是可能的,就是为了收集更多的创意跟宣传思路。

不过《flyboys》这片子明显走的不是大制片厂的路子,也不是那种好莱坞一堆的小制片厂奉行的路线。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部小成本的独立制作,电影工作室的老板是个刚刚进入好莱坞的菜鸟,这些事情导致了他们根本就没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广告公司来做这份工作,因为他们实在是不能确定在电影还没有完成之前剧本会不会出现什么泄漏事件。毕竟他们可不是什么有势力的大制片厂——话说回来,大制片厂的剧本跟电影还被泄露过呢,更何况是他们这种小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