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更加惊喜的是朱丽叶的演员,玛格丽特·简。你也许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却又想不起来了,让我告诉大家,这是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得主。1994年她凭借着《夜访吸血鬼》里面心灵扭曲的克劳迪娅拿到了那座小金人。三年后她又带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杀回来了。时隔三年,她的美貌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演技也不逊色于当年,当她出现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那个美丽聪明而又优雅的朱丽叶。我在她的身上完全找不到三年前那个凶残的萝莉的影子了,她笑起来的时候甜的我的心都在发软,突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亮了。欢呼吧,美国人民,你们即将迎来一个真正的甜心了!……”
邦妮·克莱德简直是把各种赞美之词不要命的往这两个人身上堆,什么最英俊,最美丽,最般配……那些看到了她的影评的忠实读者简直都要怀疑她是不是被什么附身了,怎么影评写的像是粉丝视角一样。
不过转念一想,邦妮·克莱德是个资深颜控,每次有新电影上映电影里面的演员的脸都要被她挑三拣四一番,连汤姆·克鲁斯都能被她挑剔鼻梁太高,更不用说那些长得不如他的演员了,好莱坞数得上的演员都被她挑拣过脸的硬伤。他们爱的就是她的这个对明星的颜值左挑右捡范儿,既然她说这两个人的脸完全能够爆掉大多数明星那就肯定不会有假。一时间放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院前面又多了一些排队的观众。
和《纽约邮报》就差一个字的《纽约时报》的影评就要四平八稳的多,当然也不乏亮点。
‘1996年最般配的荧幕情侣’
他们在品评了一番导演的手法和电影的结构之后,就把眼光放在了演员的合作上面。
“……一部好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演员的演绎。挑对演员是电影迈向成功的第一部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来自澳大利亚的新晋导演的眼光毒辣的狠。这是他的第二部电影,却拍出了很多导演一辈子也拍不出来的水平。他运用了一种昏黄的色彩来表现电影背景的混乱,虽然拍的是当代的故事,但色彩的运用让电影看起来像是拍的三十年之前的事,他用了一种平稳的结构来推进故事的进展,但是却用了一种激烈的镜头来拍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我们可以注意到每当拍到主人公的感情的时候,镜头就像是被罩上了一层滤镜,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镜头前面闪闪发光,连头发丝都在叫嚣着爱情。这两个演员,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玛格丽特·简,他们似乎就是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而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如果换掉其中的一个演员来和另一个演员对戏会发生什么!完美的身高差,完美的容颜匹配度,还有完美的火花四溅……”
《综艺》的角度则是要有趣的多,他们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标题。
‘又一对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的诞生’
“从好莱坞建立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热衷于寻找荧幕上的最佳情侣,经过了黄金年代的‘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金格尔·罗杰斯与弗雷德·阿斯泰尔’,‘亨弗莱·鲍嘉与英格丽·褒曼’,‘奥黛丽·赫本与格利高里·派克’……之后我们又在八十年代发现了‘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这一对合作了多部影片的荧幕情侣有着难以形容的默契度和契合感,看到他们出现在荧幕上观众就会忍不住发出会心的笑容,可以说是国民程度最高的荧幕情侣。现在我们又拥有了‘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玛格丽特·简’!两个人在莎翁笔下的世界里面开展了一段轰轰烈烈死去活来的爱情。他们为观众们贡献出了一场奥斯卡级别的演出,二人同框的画面既让人心醉又让人心碎。看着他们就会觉得爱情是多么的不容易,能够得到相爱的人而且没有世仇阻隔在中间又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让人不禁兴起了珍惜爱情的念头……
影片上映还不到一个星期就迎来了媒体上面的各种夸赞,当然不是没有说不好的,但相对于那些把两个人夸上天的报道来说简直是少得可怜。
而这些媒体的赞美程度简直让玛格丽特心生怀疑,这真的是在说我?
第74章
仔细的翻看那些评论, 玛格丽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对她多加赞美的影评人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那一类。连很多一向比较保守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影评人都对她赞誉有加, 要知道这些影评人和阿瑟的岁数也差不多了, 有的甚至已经退休了很久,这次居然会为一部低成本的莎士比亚文艺片摇旗呐喊是不是不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