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古人如何纳凉避暑?

得!

他正好要想办法解决酷热呢。

不成想,又触发了系统的隐藏任务。

三天前。

他刚命人把玉米和红薯送进了宫里面。

把玉米和红薯的产量。

以及种植方法等写在了一封信里。

交给了李世民。

这推广玉米与红薯的隐藏任务还没有完成呢。

想不到这第二个隐藏任务就被自己给触发了。

就算没有这个系统任务。

李宽也会想办法,如何解决酷热。

他可不想被活生生的热死。

他身为大唐的皇子。

也不愿意百姓被热死。

面对这能把人热死的夏天。

如何才能纳凉避暑呢?

话说。

李宽知道吃冰纳凉,并非后世的现代人的专属。

起初。

舌尖上的降暑是帝王高官们的专享。

早先人们没有掌握夏季制冰的方法,所以需要家中有地下冰窖。

隆冬时节把冰块放入储备,来年盛夏启用。

直到唐朝末期,人们发明了硝石入水吸热制冰。

这个发现,让反季节造冰变成现实。

冰沙开始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寻常百姓家。

现在才是李世民当政的时期,距离这个大唐末期还早着呢。

虽然硝石入水吸热制冰,直到大唐末期才出现。

不过我既然穿越到了大唐。

那么。

我就让硝石入水吸热制冰之法提前出现吧。

想到了这里。

李宽并没有立即行动,命人去找硝石。

而是还在思考着。

在古代。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纳凉避暑的。

他记得。

宋朝时。

小摊贩吆喝的冰沙中已经添有水果、果酱了。

牛奶冰淇淋的问世是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发现。

在牛奶中加入冰块。

冰会凝成像沙泥一样,入口即化。

口感很好,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

而后世的现代人用来储存雪糕的冰箱,

其实古人也早早就用上了。

别看古代不通电,但是古人确实是有“冰箱”的。

这个看着就很有年代感的文物,名为冰鉴。

作用就是古代的小冰箱。

李宽并不是历史学家。

他之所以知道古代有冰鉴的存在。

那是因为他曾经看过一档考古探宝的电视节目。

节目里。

考古队,发现了冰鉴,这冰鉴经过专家的认定。

确定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产物。

冰鉴降温利用的是内部的双层设计。

它的内部有一枚缶,夏季,在鉴与缶之间装入冰块。

然后再往缶内倒入液体,就可通过外部冰块传递温度,起到降温的作用。

冰鉴是王侯贵族使用的高端家庭用具。

但到了清末,普通市民的家里都有了功能类似现代冰箱的冰桶。

冰桶内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延长冰块使用时间。

除了吃东西可以降温,古人们对环境中的物理降温也很有追求。

这里还要提到一位皇帝——雍正。

正是因为他的挑剔,从而有了早期人力机械风扇。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杂活作》记载。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帝下令做风扇一把。

之所以有这个提案。

是因为雍正嫌扇扇子的奴才身上汗味严重。

为了让出汗的仆人离自己远一些,他提出在扇柄上增加一根拉绳。

然后在屋子的北墙开一个口子,让拉绳沿洞口伸出屋外。

这样,宫女太监就可以在外面通过拽动绳子扇风。

原理类似老式电影放映机。

除了扇子。

古人还为自己做了别致的“空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