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

【三个贵人】历史上乾隆帝的贵人的真实名号,小说后面会继续涉及其背景。

-

【春和园】就是绮春园,圆明园三园之一,紧邻圆明园东南。最初為允祥賜園「交輝園」,在乾隆年间先賜給乾隆帝妻弟傅恆後曾改名「春和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傅恆搬出,搬入「淑春園」,直到八年後,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傅恆去世。「春和園」后被乾隆帝賜予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傅恆的女兒正是永瑆的福晉,后改名「绮春园」,在道光年间以后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淑春園」后乾隆赐予他的另一位宠臣和珅,被他修建成当时冠绝京城的私人园林,更“僭越皇家礼制”,至今还是北大校园里最美的部分(未名湖畔)。

-

【花翎】清朝官员的官帽上都插着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员都只能佩戴蓝翎。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随着羽毛上类似眼状的圆圈增加,意味着花翎的更加珍贵。花翎的佩戴需要严格遵循地位高低的原则,在清朝初期只有皇族的贝子和皇后所生长女的额驸才能佩戴三眼花翎,而双眼花翎只有是皇族中的宗室宗亲和藩部中的亲贵才能佩戴。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

【三眼花翎】是地位的象征,整个清朝,获得过顶戴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七人,数量比铁帽子王还要少。这七个人中,乾隆时期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傅恒福康安父子还有和琳。乾隆时期后,受特恩获得三眼花翎的官员只有四位,他们分别是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和琳是和珅的弟弟,他在平廓尔喀之战和平苗之战中从征福康安,获赏三眼花翎。虽然后来的和珅身兼数职,权力很大,但从军功来看,只是一个文臣,一生都没有领兵作战,自然无法获得三眼花翎。

-

【金川之战和人参】在金川之战中,乾隆帝以金川水土险恶,赐给傅恒【人参三斤】,屡次下诏召傅恒返回。又【以孝圣宪皇后(就是剧里的太后)之谕】封傅恒为一等忠勇公,赐给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傅恒上奏坚决反对撤兵,并力辞封赏,乾隆帝不同意。后傅恒接受莎罗奔父子投降。莎罗奔献佛像一座、白金万两,傅恒退回其金,莎罗奔请求用金子为傅恒建祠。次日,傅恒率军返回。乾隆帝用鼓励的诏书嘉奖,按照扬古利的旧例,赐豹尾枪二杆、亲军二名。军队到达京师,乾隆帝命皇长子永璜及裕亲王广禄等到郊外迎接。不久后,乾隆帝还为富察氏建立宗祠,并为傅恒建造府第于东安门内,赐名【玉京园】。?

第79章 夏园(六)

舒妃高高兴兴地起来,让春梅去给皇帝上茶,然后对皇帝道:当然啦!皇上,您是大清之主,谁还能越过您去?您在钟粹宫晚膳吧?今儿我教做了炸香椿鱼儿和炒榛子醬。第一道菜酥脆,第二道菜咸鲜,她知道皇帝都很喜欢。皇帝笑道:朕正有此意。舒妃喜笑颜开,等春梅拿上茶来,便吩咐她去传膳。然后喜孜孜地对皇帝道:皇上,臣妾最近养了一盆合欢花,可好看了,拿来给皇上看看?皇帝点点头。于是她自己去搬了来。

皇帝看这花栽在青花小磁盆里,花作粉红色,像小扇子一样,花瓣是绒绒细丝,组成扇骨儿,有一种柔软平易的温婉,他忽然想起圆明园的魏湄来。舒妃见皇帝不说话,道:皇上,好看不?皇帝于是点了点头,道:回头送几盆去养心殿。舒妃十分高兴,道:是!容妃妹妹也定然喜欢的!臣妾早就该想到给容妃妹妹几盆。

皇帝笑道:行了,别提她了,朕今晚是来看你的。舒妃道:您的意思是您今晚待在这里不走了?皇帝眉毛一挑,故作诧异地看着她道:难道不行吗?舒妃忙欢喜地倚靠在他身上,道:当然行当然行!臣妾求之不得呢!皇帝笑着摇了摇头,李玉也在一旁笑道:皇上专门在去圆明园之前来看娘娘!

舒妃忙道:多谢皇上念着臣妾!皇上,您去圆明园,臣妾不能跟着去伺候,您一定要保重身子!皇帝道:好。你在这里照顾辅佐皇后,就是为朕分忧,明白吗?舒妃道:是,臣妾明白,臣妾一定办好皇上吩咐的事儿,您就放心罢!皇帝又道:朕知道你喜欢玩儿,但你如今也大了,也该学着点事儿。春梅恰好传膳回来,才进殿门,听见此话又抿嘴一笑,舒妃进宫的时候只得十几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她自然是长了岁数,可她的性子始终不改。

只听舒妃讪笑道:还是皇上了解臣妾哪,但您冤枉臣妾了,臣妾喜欢的是伺候皇上。李玉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心想:这主子倒是真直接。皇帝也笑道:你啊,可不能辜负了皇额娘的这番好意!舒妃叹了口气道:是,但皇上,您明年一定带我去好不好?这宫里憋闷。皇帝不说话。舒妃又立刻靠近他,撒娇道:好不好嘛?皇帝忙道:好好好,朕依你。李玉在一旁乐开了花。

晚上皇帝睡后,舒妃瞧着他,一脸甜蜜的表情,还在回想刚才和皇帝的一番云雨,心想:傅恒和皇上比,那可不是小孩子吗?又有什么趣儿。都是些没法亲近皇上的女人才会把他捧成一个宝。年轻英俊能干的臣子嘛,要多少有多少,可大清的皇上,那就只有一个!接着便憧憬自己说不定今晚就珠胎暗结,等皇帝去了圆明园,会给他一个惊喜。

定边将军一等武毅伯兆惠,携着一千人马从回疆抵京,皇帝令四阿哥永珹和五阿哥永琪代自己去到西直门外白石桥迎接。在白石桥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大大地褒扬了兆惠在平准之战里的功勋,并慰勉他留在回疆的这一年,为贯彻朝廷的回疆方针安抚回疆百姓作出的贡献。

永珹和永琪都是第一次见兆惠,只见他年届五旬,长脸,大眼,唇上留着八字胡,一身戎装,着正蓝旗将袍,头上戴着笠帽,帽上有高高的红纬装饰,背上背着箭袋,腰间挂着牛皮弓袋,弓袋套着大弓,皮肤白皙,儒将之风,但面色被回疆的烈日晒得发红,一派风尘仆仆,他身后,队伍里有各旗旗兵,而前方竖着的正蓝旗上也满是灰尘,颜色都褪了。

永琪特别留心了那件将袍。他知道朝廷的精锐部队是八旗旗兵,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又按照驻守的地方分为禁旅八旗,就是驻守京城的京八旗,约十万人,和驻防在全国各地的驻防八旗。驻防八旗始建于顺治爷时期,皇阿玛自登基以来,一直在完善驻防八旗制度,如今各省的驻防八旗数目已是康熙爷时期的两倍。

入关以后,八旗旗兵的铠甲本以轻便防寒的绵甲为主,皇阿玛近年来大力提倡□□火器,绵甲便失去了防御能力,于是八旗现在废除甲胄,改着戎服。戎服脱胎于满洲民族服饰,上身是对襟窄袖长袍,袖口为马蹄袖,外罩钉甲泡的半袖马褂,前后胸缝有仿圆护的圆形布,圆形布上绣有部队番号和将军的姓氏。兆惠的圆形布上以满文绣着他的姓氏:乌雅。

圣旨宣读完后,永珹按照皇帝的吩咐告诉了兆惠京中处死霍集占的详情,并对他嘘寒问暖。兆惠也是第一次见两位阿哥,只见两人风华正茂,都穿着白色披风,不觉感慨,想起了回疆的血腥和烽烟。接着三人奠酒,再次慰问在平准之战中死难的兵勇将士。

在三人并辔回京的路上,五阿哥问了他好多关于平准之战的事,他说到兴头处,慷慨激昂,四阿哥都大声叫好,五阿哥也听得热血沸腾,但他只是抿嘴微笑。兆惠瞧他的模样,不觉想起皇帝来,心想:五阿哥看来更深沉些,年纪轻轻,倒是和傅恒老弟如出一辙。兆惠于是也问了问傅恒还朝的情况,永琪说了傅恒日夜兼程赶回京的事,道:老将军今日好好休整,明日师傅和皇阿玛在养心殿等您进宫议事。

兆惠点点头,问道:他的夫人还好吧?永琪十分惊异,见兆惠也知道璎珞怀孕的事,便道:听说挺好。兆惠道:傅恒大人是阿哥的师傅?永琪道:是,但他从未给我们上过课,永琪很想他给我们上军务。他从来不讲自己在平准之战中的功劳,今天若不是听老将军讲了这么多,永琪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