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也正色道:少爷,我明白。他的身世关系你和富察府的安危,我们当然不能轻易告诉皇上或任何人,但我总有一种感觉,安儿他和皇上……傅恒摇摇头,道:皇上不能知道,这对安儿也不公平。璎珞道:安儿是皇上的孩子,不让他知道,对他难道就公平吗?傅恒道: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安儿既然是我的孩子,我就要让他成为一个好孩子,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在我心里,我已经把他当作我的儿子了。
璎珞道:我明白了,少爷。等他进宫,我们也需要他在宫里得到妥帖的照应,所以这也是我要去见皇上的一个原因。傅恒有点不置信,道:璎珞,你对我真好。璎珞笑道:什么你啊我啊,我们。这么多年,我不想见皇上,他也不想见我,但他最终成全了我和你,我也应该去和他说一声感谢。
傅恒正在思量她去见皇帝的事,突然又听她说道:少爷,安儿的名字很好,是阿玛取的,可惜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们这个孩子是男孩,你给他想一个好名字,将来也要让他成为富察家的好孩子。如果是一个女孩,我就叫太后给她想个名字。傅恒知道璎珞争强好胜的性子,还在想着为孩子争取,让太后给孩子取名,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毕竟富察府嫡长子的位置已经是福康安的了,而他还是皇帝的亲生儿子,有着绝对优势,心里不免也有了几丝酸楚,都是造化弄人,觉得璎珞又受了委屈,但一笑,道:我早就想好了。然后在她耳边说了。璎珞惊诧地看着他,傅恒只轻笑了一下。
璎珞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名字她很喜欢,然后点着他的鼻子,笑道:少爷,你可真坏!傅恒但笑不语,接着在她耳边又说了一句话,璎珞心里一阵激动,竟含着泪笑了,忽然又想起一事,大声说道:原来你早就知道那两年我在喝避子药,对不对?叶大夫告诉你的!所以你根本就不介意狐皮的事,对不对?傅恒还是笑着不说话。璎珞立刻用两个小拳头使劲捶他,道:你老骗我,老欺负我!我一定要去告诉额娘!
傅恒捉住她的手,她立刻不能动弹,还想挣扎,他已经俯下身来,亲上了她的唇。她在他臂弯里渐渐软倒。她觉得傅恒异常温柔,在她唇上辗转琢磨,一日以来的所有伤感,惊讶,悲喜,前尘往事,近忧远虑,全部模糊了,离她而去,只觉得心里暖洋洋的,无比畅快,这一刻,天地不在,只有他和她,还有他温柔的唇。在最后的清醒里,她又想到,傅恒今天告诉她香囊的事,就是为了让她把往事都说出来,畅快地流泪,心里便再不留任何郁结……良久,傅恒停止了亲她,她还在他怀里恍惚,只听他笑道:我早说过,等你嫁给我了,要你一辈子慢慢还我,你现在终于明白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
-
根据原剧,乾隆二十年,霍兰部平叛大获全胜,傅恒归朝。霍兰部是戏里【虚构】的名字,根据剧中时间和平叛霍兰部的前后情节推断,霍兰部平叛是把历史上的乾隆朝【平定准噶尔】和此战引发的后续大小和卓叛乱收容妃【平定回部之乱】混成一体,方方面面的情节连前后时间跨越长度都吻合,而且可以顺理成章引出后续的顺嫔(也就是原剧本的容妃)那场大戏。特别把最后胜利的时间定在【乾隆二十年】,这就是明显突出【准噶尔之战】,因为准噶尔之战是乾隆二十年取得的胜利。(以上摘自我的傅璎长评)
-
我的小说也依据此,合拢这两个战役,直接就叫做准噶尔之战。这个说明和小说后面的情节相关。
-
注:未看过我的剧评不会影响小说的阅读和理解。历史渊源/原型以及和原剧的联系会注明。
第8章 令妃(一)
年三十这天,皇帝一早起身,在养心殿批奏折。海兰察已放了假没来,德胜的娘病了,敬事房总管袁春望奏明养心殿,让他回家探病过年,皇帝跟前只剩了李玉一人。李玉从外面拿着一个画卷走进来,走到案前,对他道:皇上,这是吴敏刚传进来的,您要不看看?皇帝搁了笔,展开一看,上面画着一个宫装美人,皇帝问道:也难为他了,今天还在办差,他还有什么说的?李玉说:都在他的折子里。说着,从袖子里拿出折子来递给皇帝,皇帝打开来看了看,道:朕想想。
李玉默然退下,退在一旁。皇帝又批了一会儿奏折,问道:小全子那里有什么消息?李玉忙道:昨儿他捎了信。然后从旁边的案几上的一本书夹页里拿出一张折好的纸条来,递给皇帝。皇帝拆开一看,上面写着:近日进饭不香,其他好。皇帝把纸一撂,心道: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对李玉说道:他又是叫人写的,这样不好,回头你安排,叫他直接给我回话儿。李玉忙道:是,皇上放心。
这时,门口的小太监道:皇上,容妃娘娘请您去宝月楼午膳。皇帝还未说话,一个娇美温柔的声音道:皇上,您别忙了!李玉只觉得眼前一亮,一个身着红袍,头戴金冠的女子跨进殿来,她头上的金冠后幅直披到肩上,一丝一丝,上面满缀着金色闪亮的花朵。
皇帝一笑,道:大老远儿的,你怎么来了?这女子抿嘴一笑,转而对李玉道:李公公,过年了,沉璧拿了我们回部小厨房做的半只奶酥油野鸭子来给你,交给外面小太监了,回头你尝尝,皇上是很喜欢的。李玉忙跪下叩头道:谢容妃娘娘,这可折煞奴才了。
容妃走到书案前面,正准备请安,皇帝道:免了,起来说话。容妃一笑,道:皇上,刚才沉璧听外面的小太监说,今日军机处都关了呢,奴才们都散了,哪有主子还在坐阵的道理。说着,走到书案后面,皇帝身边。一阵幽香近前,皇帝心头一喜,略略推开椅子,将她拉坐在自己膝盖上。容妃道:皇上,臣妾知道晚上的除夕宴人多礼繁,您到时又要累乏,就过来请您去宝月楼午膳然后歇午觉。
皇帝一笑,摸着她的手道:你对朕可是有心了。容妃道:皇上待臣妾那么好的,臣妾做的算什么。眼睛水汪汪地看着皇帝,微微一笑。李玉在一旁看着,也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馨香,心道:这位主子真是天生的尤物儿!人也聪明,宫里这一套学得也差不离了,不给皇上送东西倒当着皇上的面儿给奴才送。
突听外面小太监道:皇后娘娘请见。容妃立刻撒娇道:皇上,我可是先来的。皇帝一笑,道:你先回去,朕一会儿就来。说着叫进。容妃一福,向外走去。刚走到内殿门槛,那拉氏从外面进来,手里端着一个木盘,木盘上放着一只白瓷小盅。容妃忙向她行礼,她笑道:妹妹,这么巧啊!
容妃道:皇后娘娘,是巧啊,您手里拿的什么好东西?那拉氏知道她是回族女子,不计较她说话唐突,道:本宫知道皇上还在忙,叫御厨膳房熬的参汤,给皇上暖暖身子。容妃点点头道:皇上正在里面等您,一会儿他要去宝月楼午膳,请恕臣妾先回去准备迎驾。说着一福,径自去了。皇后心里暗悔来晚了一步,转头却满脸堆笑,跨入内殿。
李玉见她进来,忙上前接过盘子,放在皇帝书案上。皇帝早听见了她和容妃的对话,一笑,道:叫其他人送来便好了,天儿这么冷,你还自己跑来。那拉氏见皇帝体恤自己,心里高兴,道:平时是叫珍儿来的,臣妾是想着有日子没见皇上了,今儿晚上说话也不方便,就先来瞧瞧皇上,您趁热先把汤喝了吧。皇帝揭开盖子,一口喝完,道:皇后辛苦了,皇额娘前两日还和朕说皇后做事妥帖。这阵子朕太忙了,等得空了去看你。朕给皇后的东西,还喜欢吗?
那拉氏心知皇帝隔些日子就夜宿宝月楼,心里不免泛酸,但昨日皇帝过节的赏赐,无论数量还是名贵程度,都在容妃之上,心下稍慰,道:是,谢皇上。皇上要紧着自己身子,有空了再去臣妾那里坐坐不迟。后宫的事,还有太后,有臣妾照管着,皇上只管放心。今儿晚上的家宴,臣妾也教内务府都准备好了,皇上到时候看看满不满意。皇帝道:嗯,你办事儿,朕放心的。
两人又说了几句闲话,皇后才告退走了。皇帝看着她离开,轻哼了一声,李玉知皇帝的心思,心道:这么多年了,皇上还是不喜欢这位正主儿。忙劝道:皇后娘娘这也是关心皇上。皇帝又哼了一声,道:她这是因为沉璧来向朕示威的,皇后,乃六宫之主,难道这宫里只一个容妃?也不知道为什么,太后总说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