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辞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度,在表面上,曹操也不好多做什么表示。毕竟宋辞拒绝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她之所以救病治人是义之所在,是践行先贤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志向,并不是为了名利钱财。所以,曹操的封赏她不能接受。
在那个时代,最看重的就是这个。就比如朝廷征召某位名士去做官,他坚辞不去,而是归隐山中,以耕读自娱。这在当时的世人眼中,就是秉性高洁,不为外物所动的象征。只要这样做了,他的名声就会大大的传开,成为当时声名在外的隐士,为天下人所崇敬。
宋辞虽然是个女子,但她如此做也符合当时的士人的价值观。即便是曹操,在明面上也不能硬是强迫她收下这些东西。否则事情就会变味,曹操也会落得一个逼迫孤女的坏名声,为士人所轻,受人鄙薄。
曹操本就出身宦官之后,向来不为世家大族所看重。当年他初出茅庐,在洛阳为官的时候,他的出身就一直被人诟病。曹操一直都在努力淡化自己的出身,向士人集团靠近。
另一方面,曹操向来自命不凡,志向高远。宋辞不过是一个年纪尚轻、父母双亡的女子,再加上她对曹操一家有救命之恩。他堂堂兖州牧,也不好真对宋辞,做出什么有实质伤害的行为。
要知道人言可畏,若他做出了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恐怕他的对手们都要笑掉大牙,争先恐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着他的脊梁骨骂。就连他手下的人,也不免为此心中不齿。若是人心离散了,他还谈什么大事?
宋辞对曹操这种心理拿捏得非常到位。她曾经仔细研究过曹操这个人,发现他与演绎小说中的形象颇为不同。那句非常著名的“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实际上是断章取义的言辞。为的让是把曹操奸雄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实际上,曹操在很多方面都很矛盾,最明显的就是在称帝篡位这方面。很多人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其篡位之心人尽皆知。说他要篡位的人,总是抓着他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来说事。说他自比周文王,想要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篡位。
也有人因这句话,来说明曹操这辈子只想做个周文王。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旧辅佐殷商,终其一生没有篡位。这就表明曹操仍然对所谓正统有畏惧之心,只想做齐桓公,不想取而代之。
不管如何,曹操做事讲究个师出有名、名正言顺,也非常讲究方法和分寸。在一切都查无实据之前,曹操也不可能对宋辞采取实际性的伤害行为。
不过,不能把宋辞怎么样,不代表什么都不做。硬的不行,可以来软的。既然宋辞不接受他的赏赐,那他就换个方式,打感情牌。
第70章 代笔
曹操把派人把蔡文姬接到了许县。蔡文姬和宋辞是旧相识, 感情颇深。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关系匪浅。蔡文姬到了兖州以后,曹操对她照顾有加。因此,曹操想让蔡文姬去探查宋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