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的一番话,听得宋辞心中恻然。
汉朝到了这个地步,绝对不是刘协的问题。重担忽然落到他肩上的时候,情况已经是劣无可劣了。黄巾起义揭开了,绵延四百年的大汉朝垮台的序幕。天灾、大疫、叛乱、饥荒年年发生。世家豪强大量兼并土地,赋税无限增加,通货急剧膨胀。到处都是失去土地、无家可归、活不下去的流民。天下十三州,没有一处不在拥兵自重的军阀掌握下。
朝廷之中,儿皇帝轮番即位,皇权旁落。外戚、宦官和大臣在朝中斗个你死我活,搞得两败俱伤,忠良丧尽。这才让董卓之流趁虚而入。
董卓上台,把天子捏在手中任意揉搓,闹得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诸侯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大肆扩张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中央朝廷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王允干掉董卓的时候,如果他脑子清醒一点,眼光长远一点,忧患意识强一点。稳住京畿一带,赦免董卓余部,把这些西凉军收归己用,控制住这部分军队。同时对关东讨董联盟的诸侯大加封赏,把领头的几个招到京城许以高官厚禄。
趁地方上几个实力强劲的大州,还掌握在刘氏宗亲的手上,没被其他诸侯夺走的时候,对他们多加拉拢。再派皇甫嵩、朱儁等战功赫赫资历深厚,又忠心耿耿的老将去平定叛乱。或许还有割据一方、苟延残喘的机会。
可惜,一切都为时晚矣。
王允已经死了,平定过叛乱的几位老将也相继去世。西凉军队也自相残杀殆尽,长安一带被他们搞得赤地千里。北方那几个实力最强的州也被诸侯一瓜分。就连守卫京畿的禁卫军也早就分崩离析。
现如今,刘协手中,除了有名无实的天子名号,就什么都没有了。即便他现在要封赏谁,就连造印绶的材料他也拿不出来了。别说这些了,现在还留在长安的百官,连果腹之物都没有。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他又能如何?
宋辞深切地知道这些,就因为知道,才觉得无比悲哀。
刘协并不是一个昏聩无能的皇帝,他对百姓比他父亲强多了。宋辞记得他的本纪里面还曾经写过,长安一带大灾,人吃人。刘协派宦官拿粮食去煮粥赈灾,可是情况仍旧没有好转。刘协怀疑这些人中饱私囊,就亲自坐在那里,拿米来煮粥做试验,看一升米到底能煮多少粥。结果煮了一大盆,他这才发现受人欺骗。
这件事情在他的本纪里,不过一句话就带过了,却给宋辞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个军阀普遍不把老百姓当人看,时常屠城的年代里。他小小年纪,就把百姓的命当命。即便当时非常艰难,还是派人把国库里的米,拿出来救百姓。不仅如此,他还懂得用实践去检验其中的真伪,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若他活在太平之年,虽然不是什么千古一帝,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只可惜他生不逢时,活在大厦将寝的乱世里,他的遭遇就令人同情了。
宋辞也曾经深入研究过,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的纷争年代中,到底有没有力挽狂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