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及继太师,以任丞相之选,太祖高皇帝尚在之时,便曾有嘱咐······”
言罢,刘盈便侧过身,对母亲吕雉恭敬一拜,便稍退到了御榻旁。
见刘盈这般架势,吕雉也是面色和蔼的对刘盈一点头,而后便从御榻上起身。
“太祖高皇帝病重临崩之时,朕曾以此相问于病榻之侧。”
“彼时,平阳侯、安国侯,亦同立于旁。”
嘴上说着,吕雉不忘分别朝曹参、王陵二人点点头,才继续道:“朕问:萧何之后,何人可继为汉相?”
“太祖高皇帝答曰:酂侯之后,平阳侯可继为相;”
“又平阳侯之后,可由安国侯王陵为相,并由曲逆侯陈平从助于旁,共执相府。”
“亦因此故,太祖高皇帝临将驾崩之时,方有遗命:以丞相酂侯臣何为太师,御史大夫平阳侯曹参、内史安国侯王陵,各为太傅······”
带着回忆往事的语调,道出这番先皇刘邦关于‘往后几任汉相’的人选安排,吕雉便轻轻坐回了御榻之上,对一旁得刘盈再一点头。
就见刘盈躬身一回礼,而后回到御榻前,神情淡然的望向殿内百官朝臣。
“于丞相之职,太祖高皇帝早有诏谕,朕身太祖高皇帝子,自无违逆皇父之理。”
“即太祖高皇帝意,以御史大夫平阳侯曹参继为相,便着内史布政文于关中,以问地方郡县。”
“三旬之内,若无人言曹参之能,难堪汉相之重负,则再以此事禀太后知。”
言罢,刘盈便也坐回御榻之上,学着母亲的模样,摆出了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架势。
而对刘盈方才的这番话语,殿内朝臣百官则是毫不意外的再一拱手,表示领命。
方才那一幕,若是让不知情的人看了,或许真的会以为:以曹参为萧何的继任者,或许是还处于‘考虑’阶段的事。
但实际上,别说是长安朝堂了,便是长安附近的百姓,都已经对此事有所耳闻。
——自曹参卸任齐相一职,重归长安担任御史大夫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而这两年的时间里,曹参的注意力,几乎没有哪怕一秒钟,是关注在御史大夫属衙的本职工作之上。
原因很简单:曹参回长安,根本就不是为了做御史大夫,而是从两年前,卸任齐相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扛上了‘准备接手萧何’的任务。
经过近两年的交接,如今的曹参即便还没正式成为丞相,但实际上,也就差一个名分和程序了。
所以,刘盈刚才那番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的话语,其实都只是拜相之前,固有的政治程序而已。
包括‘在关中公示一个月,看有没有人反对曹参担任丞相’,也同样是出于‘民煮’的考虑,而做出的政治姿态。
简而言之,就是表面上看上去,刘盈说的是‘考察一下曹参能不能做丞相’,但实际上,却是已经启动了拜相的政治流程。
曹参正式继任为丞相,已是板上钉钉,且为时不远。
萧何的后事安排完,又顺势敲定了曹参继任丞相之事,日头都已时近巳时(9点),原定计划中的第一个议题,才终于出现在了这场岁首大朝仪之上。
“御史大夫平阳侯臣参,启奏陛下。”
“时值岁首元朔,陛下先祭太庙、高庙以全孝道,后更于社稷亲耕籍田,以劝天下民耕。”
“然当行于未央之亲蚕礼,却苦椒房无主,而无以成行······”
说着,曹参便也学着王陵先前的模样,郑重其事的整理一番衣冠,才郑重其事的跪地一拜。
“臣尝闻:农者,国之本也;蚕桑,本之辅也。”
“又所谓民不事农耕,则不得饱腹;妇不事蚕桑,则无有暖衣······”
“故御史大夫平阳侯臣参,昧死百拜,请奏太后、陛下:”
“——唯宗庙社稷计,当择贤淑以主椒房,使天下得全亲蚕之礼,以使农耕、蚕桑得以双全,而民无有食不得足、衣不得暖之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