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3章 京观!

而在汉室,也有与之极为相似的阵亡将士处置规定。

——汉二年夏四月,当今刘邦明诏天下: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食棺敛,转送其家,祀以少牢,长吏视葬!

就是说,当有将士不幸战死沙场时,需要由这位英烈的上级长官准备丧服、棺椁,收敛这名英烈的尸体,亲自送回家乡,奉上少牢规格的祭品(猪、羊各一头),并需要由直系上司中的正职军官亲自参加丧葬之事,确定丧事顺利。

举个简单地例子。

汉室的军队编制,施行的是自战国时期传延至今的‘什伍’之制。

即五人为一伍,主官为伍长,也称伍佰;

两伍,即十人为一什,主官为什长;

五什,即五十人为屯,主官为屯长;

两屯,即百人为一曲,主官为曲长,也被称为曲侯、百长;

五曲,即五百人为一队,主官队率,也被称为司马。

两队,即千人为一校,主官校尉;

五校,即五千人一部,也会被私下称为一军,主官都尉。

至于后世影视作品当中,某位军官被人尊称为‘将军’的情况,在汉室的这套军队编制中,起码要到校尉一级,才能勉强当得起;到了都尉一级,才能坦然受之。

即便校尉勉强当得起一声‘将军’的称呼,那也是要连说‘客套’、口称‘抬举’,战战兢兢的应下来。

若是校尉以下的军官,如队率司马或曲侯被人称呼了一声‘将军’,那即便别人不笑话,这个被称呼‘将军’的军官,也会羞愧的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二乘五乘二乘五’的编制,也使得什伍之制,被后世研究者称为‘二五之制’。

而在这样的编制方式当中,能被称为‘吏’的最低等级军官,是掌管百人的曲侯。

至于能被称为‘长吏’,即正职的军官,最低,也是掌管五百人的队率司马。

这样一来,按照当今刘邦所定下的‘关于阵亡将士丧葬之事的处理办法’之规定,就算阵亡的是一个最低等级的士卒,也需要由这名士卒的直属曲侯,即百长准备准备丧服、棺椁,收敛这名士卒的尸体并送回家中。

而后,还需要这位士卒的顶头队率司马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钱准备祭祀所需的猪、羊各一头,并亲自前去参加丧事,确保丧事的顺利。

一个士卒大头兵阵亡,都需要百长敛尸、队率司马视葬,那百长、队率级别的军官阵亡,就更不要说了。

尤其此战,在庸城阵亡的,几乎全都是出身关中的良家子弟,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千人以上!

这就使得作为大军实际主帅的郦商,必须带着那绵延数里的送葬队,赶在英烈尸首腐烂之前送回家中,而后入土为安。

该吊唁吊唁、该哭丧哭丧,该祭祀祭祀,等丧葬之事结束了,阵亡英烈入土为安了,然后,才是朝堂下场,到该抚恤抚恤,该慰问慰问的时候。

按照过去,刘邦在处置类似事务的惯例,底层士卒阵亡,大概率能得到几万钱的抚恤金,以及全家五年不用参加劳役的特许,即免除劳役。

伍长、什长、屯长这样的底层军官阵亡,抚恤规格也不会差太多,大致就是抚恤金高一些、免劳年限长一些。

但到了曲侯这一级,抚恤规格,就会发生质的提升。

——曲侯,在汉室军队中,也会被麾下士卒尊称为‘军侯’!

单这一个‘军侯’的称呼,其含金量,就远胜后世三国时期,被随手封下的各路裨将,亦或是零陵上将军之流!

到了掌卒五百人的队率司马一级,那更是了不得。

——如今汉室,彻侯、关内侯家中子侄参军入伍时,其起点,就基本是队率司马!

所以‘队率’这一级,也被民间称为‘兵’和‘将’的分水岭。

能达到‘队率’一级,就意味着此人已经脱离了‘听令办事’的底层军官行列,初步具备了战时的自主指挥权!

所以,若是民间百姓谁家出了个‘队率司马’一级的军官,那必然是和后世宋明时期的状元及第般,引来邻里街坊的‘登门拜访’。

至于原因,倒也不是为了投献避税之类,而是为了将家中子侄塞去,做这位司马队率的‘亲兵’。

活着的曲侯、队率都是如此待遇,那这种级别的军官阵亡,其抚恤规格,自是不必赘述。

——过往十几年,光是被当今刘邦一句‘父死王事,当荫子为郎’,而得以入宫成为郎官的烈士子嗣,就已有不下千人之多!

这其中,甚至有几个父亲战死、儿子继承父亲的武勋而得封高爵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