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同行不起哄,所以他们不像对付棒槌那么热情招呼,而是让我自己随便看。
刘老推荐的这家叫做“亦舒坊”,门口一面杏黄挑子,有点乡间酒馆的意思。我进店的时候,老板正靠着墙边打瞌睡。我俩简短地攀谈了几句,老板就让我在屋子里随便看。
我在货架上看了一遍,没什么特别值得买的东西。我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这里的里屋和外屋没有门,只有一道布帘挂着,布帘只挡住了上半截。我略一矮身子,便从下面看到里屋的情形。
里屋的沙发边上搁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两个佛头,顿时有了几分兴趣。
“老板,那尊佛顶,我能看看吗”
老板听到我问话,“哦”了一声,转身钻进里屋,很快就抱着个两个石佛头出来。
这个佛头是释迦牟尼佛,不大,和小孩脑袋差不多大小,风格属于典型的盛唐。佛头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丰唇宽颊,两条长眼的眼角高挑,瞳孔下视。我用手去摸佛头的脸,石质呈青色,已经有多处自然皴裂,看来已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雨,裂口处甚至能看到青苔痕。
“老板,这东西谁家哪儿收的”我问。
“安徽。孙家收的。晚唐货色,绝对真。”
这所谓的孙家可不是真的从姓孙的人家手里收的,而是古董行里的切口。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没人说得清楚。
佛头的鉴别,除了看它的佛像样式和石料质地以外,最关键的是看它的脖颈断口。从断口的形状,能大致推断看出来它佛像的姿态是如何。而这个佛头的脖颈断口十分平整,只在右侧有条狭长的浅槽,石皮和其他部分颜色有细微差别。说明盗佛之人手段很高,用特质的铁铲从佛像脖颈右侧一铲,一下子就楔入石脖,再轻轻一掀,就把整个佛头凿下来了。
“这佛顶多少钱,我收了。”
“不卖。”
“不卖”我愣了愣,“哪有开门做生意不卖的你倒是说说,为何不卖给我”
“这两个佛头,你若能看出哪个是真哪个是赝,我分文不取,你若看不出来,那这个生意我便不做。”
我打量了他一眼,心想“果然是五脉的人,果然非比寻常。”
于是我接过佛头,眼神扫过佛头后面的那一道新裂痕,心里陡然一突,然后又把眼睛凑到那佛头裂痕前仔细看了看,又嗅了嗅,“这个应该是假的。”
那老板也是眉头一皱“何以见得”
“要想证明真伪,有一个办法,不过这办法是不可逆的,一旦采取这个方法,这佛头可就毁了,万一我看走眼了,老板可不要心疼”
老板打量了我一眼,笑道“看不出来你还有几分本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既然如此,就不劳你动手了。”
其实,在佛头的造假中,有一种极其少见的手法,叫做茅拓法。有一种石料叫茅石,质地偏软,可塑性强,又容易沁色,特别适合复刻
佛头并且做旧,能把青苔纹和风化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极难分辨。但是茅拓法也有明显的破绽,那就是石质。石质相对较硬的砂岩佛头,摔在地上,是四分五裂;而用茅拓法雕成的赝品,摔到地上会碎成几十块边缘呈钝角的碎片。
“小兄弟,要是我没有猜错,你应该是禹陵来的贵客吧”
“不敢不敢,刘老跟我推荐您,今日是特地上门拜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