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还挺大。
顾淮之嘴角的笑容愈发温柔,亲切而温和地用实力教了小崽子学做人。
顾燮:……我可太惨了。
当然,打了一棒子还得给一颗甜枣,顾淮之心里有数,将顾燮周身的骄傲和浮躁压下去后,又接着夸他,“你曾祖父说的没错,我在你这个年纪时,诗作的确实不如你。”
顾燮性格中天然带了几分不羁和洒脱,在青州时顾淮之也没娇惯他,还带着他下过地,比起同龄人也算是阅历丰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章也好,诗歌也罢,经历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顾燮小小年纪,做起诗来倒颇有佳句,便是顾远也忍不住赞赏有加。
顾淮之从来不会刻意打压孩子,该夸的地方绝不吝啬自己的夸奖,发现孩子身上的小毛病也是用逗趣的方式假戏真做暗中掰正。就如这次,顾燮被府上人夸得飘了翘尾巴,顾淮之也是以他看自己的笑话为由,故意考校顾燮一番。即便顾燮受了些打击,也因顾淮之玩笑般的行为没有留下什么阴影,还是那个元气满满满肚子鬼主意的小腹黑。
互相伤害了一波后,父子俩又互吹了一通彩虹屁,都觉得感天动地的父子情依旧牢不可摧,双双满意地点头,心中暗自感叹一句:我可真是个好父亲/儿子。
修驰道这事儿,工部得出大力气。这两年工部修过的路怕是比前二十年加起来都多,工部的人真是痛并幸福着。
工部尚书就很羡慕冯克己,又偷偷儿来找冯克己聊天,“顾侍郎在户部待了也有那么长的时日了,听闻最近一直闲着,冯大人不如把他送来工部,多让他历练历练?年轻人吧,多做点事长点阅历不错,您说呢?”
冯克己呵呵他一脸,说的倒是好听,这人要是“借”去了工部,那可就别想还了。经常这么干的冯克己太明白这其中的套路了,闻言立即黑了脸,没好气地冲着工部尚书那张老菊花脸吼道:“滚滚滚,少打他的主意。挖墙脚挖到本官头上来了,看来工部还是太闲!再说了,官员三年一次考评,这才过去一年,去什么去!”
“嘿嘿,我这不是先给您打个招呼预订一下吗?这么好的苗子,不抢先下手可得悔断肠。”
工部尚书见冯克己没把话说死就知道这事儿有门儿,顾淮之年纪轻轻就成了三品侍郎,多少眼睛盯着呢?只待在一个地方也不行,就该趁着年轻去六个部门都转转,到时候拜相不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正好现在年轻,要是出了什么差错还有他们这些老东西能顶一顶,多好的历练机会。说起来那小子也真是厉害,走到哪儿就把财运带到哪儿,去康郡,康郡从一个鸟不拉屎的穷酸地儿摇身一变成了繁华不弱于京城的富庶郡;当青州刺史,三年时间,青州的发展速度就跟坐了驰道似的蹭蹭往上冲;回京后进了户部,户部立马从弱小可怜的穷光蛋变成金光闪闪的暴发户。这等传奇经历,其他人私下里都管顾淮之叫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