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那边,绝大部分都是刚刚才通过科举才踏进官场,正是两眼一抹黑当鹌鹑的时候,那还敢有意见?
于是,郑文襄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皇帝扔了个官职,跑来翰林院同顾淮之作伴了。
不得不说,有的人,运气那是真的好。郑文襄这情况,重度洁癖这辈子都不能参加科举了,结果人家反手就拿到一个保送名额,这滋味可真酸爽。
当然,在顾淮之看来,这是皇帝想要分化世家的趋势。不过,这皇帝眼光也够呛,一选就选了个不大可能按照他剧本走的好青年。虽然和郑文襄接触不多,但顾淮之依旧敏锐地从郑文襄身上察觉到了某种和顾玦相似的气质。不是中二,而是他俩都有一种“老子就是任性你讲什么老子都不听”的劲儿。皇帝想收服郑文襄这匹烈马,肯定还要多费精力。
至于顾淮之,当然是趁这段时间把人拉到自己这边来啊!按徐清漪的血缘关系算下来,顾淮之还得连郑文襄一声舅子呢。这不比皇帝更有优势?
作者有话要说:顾淮之:就算是和皇帝抢人。我也没再怕的~
第66章 拉拢
顾淮之在郑文襄进了翰林院后,有意无意地打探他的口风。和顾淮之做出相同行为的,还有徐晖,显然,徐晖应该也知道了徐清漪与郑氏的关系。
巧的是,郑文襄也想多与他们接触。毕竟顾徐两家一直是一流世家,屹立不倒。郑家想要重回巅峰,趁早融进顾徐两家的圈子才会更顺利。顾淮之不用说,铁板钉钉的未来顾氏家主,徐晖也是徐家重点培养的子弟,两人在家族中话语权都不低,不管于私于公,同顾淮之他们打好关系,对郑文襄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翰林院其他人也没觉得顾徐郑三人的接触有什么不对。虽然开了科举,寒门子弟也在翰林院中占了一席之地。问题是现如今门第观念依旧森严,即便同朝为官,士庶私底下也没什么交流。哪怕在寒门学子眼中,郑文襄没参加科举纯粹是沾了姓氏的光才能进入翰林院,但顾淮之和徐晖二人同郑文襄来往,那也太正常不过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真实,哪怕郑氏没落了,那也是顶级世家的底蕴,和现如今顶级的世家交好,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顾淮之原本是想和皇帝抢人,避免郑文襄被皇帝忽悠瘸了真同世家卯上成为皇帝手里的枪。结果接触下来才发现,郑文襄早就看透了皇帝的打算,想来一把吃了不认账的操作——好处都拿着,但跟世家翻脸是不可能翻脸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翻脸的。
赖账赖得理直气壮,让顾淮之都不由感慨一声郑文襄真是悟性过人,还没踏入官场就已经深得混官场的终极奥义,那就是脸皮必须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