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归来)

长宁将军 蓬莱客 5276 字 9个月前

玄冬, 凯旋之军归朝。

这是一支由三千人马组成的军队。他们当中,有多年前起便追随姜祖望戍守雁门的白发将卒,有来自像青木营那样的构成军队核心的中坚之士, 也有许许多多曾经籍籍无名因此一战而崭露头角的年轻之人。他们代表着所有的参战将士,满载荣誉策马赴京。沿途每过一地, 必受到当地民众的夹道欢迎,至长安, 更是引发全城轰动,将士顶盔贯甲,队列严整。胜利之师的气势, 浩荡威严, 令观者震撼之余,更是热血沸腾。据说, 许多家有女儿待字闺中之人竟连夜追至驻军之地, 想方设法接近, 好为自家女儿从中选择良婿,甚至为了一个恰好一同相中的俊才之士,竟还争夺起来。如此种种, 虽是坊间笑谈,未必为实, 但此番凯旋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庆典的大礼,如期而至。

随着炽舒葬身草沼, 他所谋划的最后反扑也彻底破灭。狄军残余四分五裂, 在摆脱追击勉强撤回之后, 又发生一场内斗。右昌王目答最终凭借他往日的名望上位,名义上再次整合起了北狄, 然而至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南下,这个一度曾兵压北境数十载并令中原皇朝日夜不宁的北方强邻,就此不复往昔之势,攻守互易。

于大魏而言,这一仗过后,意味着从武帝一朝起便开始筹谋的未遂之志,至此得以完全实现。大魏威加四方,周围那些原本首鼠两端的小邦悉数内附,归入统理。

帝国的光辉,从此以后,如日一般,照耀在从南至北的万里河山之上。

盛世的序幕,已然缓启。

那一场在渭水之畔举行的凯旋大礼,即便是多年之后,也依然成为无数人心中最为深刻的无法磨灭的记忆。据有幸能亲身参与的人说,那一日,大魏的女将军姜含元,身着明甲,率着威武而勇猛的三千将士,向高台之上的少帝行献俘之礼。旌旗蔽日,金戈映寒,少帝头顶帝冕,身着衮服,日月在肩,星山在后,他端坐其位,日光照在冠冕和袍服之上,金芒烁目,天子之威,尽显无遗。当他下令斩杀俘虏,飞溅的血染红了半片水面,而将士铁甲铿锵,朝拜之时,他们身上所佩的刀剑碰撞,发出雄鸣,和着激昂而沉浑的万岁呼声,亦震荡在渭水壮阔的河面之上。当时疾风劲吹,两岸草木倾伏,远远望去,深处若也吞藏了千军万马,只待召唤,破阵而出。

此情此景,在场之人,莫不震撼。

风带着血的气味,吹过了渭河,向着远方飘散而去。

王庭之中,目答站在一处高地之上,遥望南方。

这过去的一年,于他而言,仿佛比一生还要漫长煎熬。他看起来苍老了十年。

如今的这个位子,他从前也不是不曾想过,而今也可算是得偿所愿。但他却未曾想过,最后会是如此情状。

曾经叱咤风云雄心勃勃,如今一切如朝露消散。

不管他和炽舒,或是别的什么人,他们之间曾经如何的相互防备,乃至势不两立,然而有一点,从不曾改变南面那座当世最为繁华的壮丽之城,是他们世代以来的共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至少在他,已是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所以最后,他才会和炽舒再次妥协,助力反攻。

然而现在,仿佛虚梦一场,一切以这样的结局而收场了。

纵然万分不甘,他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已是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战争。失去幽燕,能够支撑大战的补给几乎断绝了。因为起初的轻敌和后来的战场失误,大量的青壮年死在了战场之上,再也没能归来。那些人,也是儿子、丈夫和父亲,女人和孩子的绝望哭声,日夜回荡在王庭之外。

曾经他们离梦想是如此之近,仿佛只差一步。

他们的天命,仍旧未绝。他只能和自己如此说道。只要蛰伏,隐忍下去,待到将来,他们还是能卷土重来,实现梦想。

然而,面对着那个正如日中天的帝国,他们的天命,当真还在

他怅然的目光,转向了雁门的方向。

他知道,他们最大的敌人,那个曾高坐长安朝堂并一手谋定了这场国运之战的人,或许此刻,正也站在那里的某个自己所不知的地方。

他不知对方所想为何,但是自己,此生此世,怕是再也不能踏足其上了。

风呼号着吹过,他的惆怅叹息之声,如满地的荒败野草,随风翻卷,散在了茫茫的荒野之中。

凯旋大礼结束,宫中赐宴,少帝将亲自接见有功之将。这是莫大的荣耀。萧礼先、赵璞、周庆、张密、杨虎等人,悉数入宫参宴。

姜含元没有去。她以父孝在身冲撞盛宴为由辞谢。当夜,独自留在王府。在书房里,她无意发现当初自己所留的习字,想起往事,不禁失笑,便又翻出他的碑帖,挑亮灯火,坐在灯下,平心静气重新习字。正低着头临帖,王府知事叩门,说是来了拜客。

来人竟是温婠。

知事说,她是在丈夫的陪伴下乘坐马车来的,没有入内,只带来一匣福糕,说是亲手做的,知她回了,送来给她尝味。

姜含元这才想起,长安老派之家,有入冬做糕的习俗,以祈来年福兆,步步登高。

据说,温家当初和周家定亲之后,周家受到压力,父母惶恐,意欲退婚,但周家儿子却心仪温婠,极力反对,顺利成亲之后,夫妇志趣相投,生活平静,但却十分美满。

没有想到,今夜,她竟会给自己送糕。

她看了眼知事呈上的食盒,颇感意外,急忙出来,疾步来到门口,远远地,看见一个女子正朝停在路边的一辆马车走去。马车之畔,站着一位年轻男子。那男子眉目周正,文质彬彬,正举着一盏灯笼,等着女子。

“婠娘”

姜含元朝着前方女子的背影唤了一声。

女子停步,回头。

正是温婠。

已是许久不见,温婠模样秀丽如旧,但细看,却又和从前有些不同。她的面容比从前圆润,添了几分少妇的丰腴之感。她的身上罩着一件披风,虽厚,却遮不住小腹的微隆之态,看起来,应当是有孕在身了。

显然,那个正在马车旁等她的男子,应当就是她的丈夫周家公子。

“多谢你的福糕”姜含元道谢。

“我没想到你会来但很高兴。倘若你也无事,何妨进来坐坐。”

她向那女子点了点头,最后如此说道。

温婠没有走来,只停在原地,望着她,立了片刻,慢慢地,面上露出笑容,随即衽敛,向她遥遥行了一个郑重的拜谢之礼,随即转身,继续朝着马车走去。

她的丈夫忙将灯笼交给车夫,快步走到她的身畔,先向姜含元也恭敬地躬身,作揖完毕,扶住她的胳膊。

姜含元站在门口,看着她被丈夫小心翼翼地扶着,登上了马车。车夫驱马,车辆缓缓前行,慢慢地,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她没有立刻进去,在王府的门口,停在台阶之上,举目,望着前方。

夜幕刚降临不久,城中已是万家灯火,密若繁星,路口行着正匆忙赶路的归家之人。自街市的方向,她仿佛听到了随风隐隐传来的夹杂着俚语和各种杂音的喧嚣之声。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长安之夜,普通而平淡。

然而,就是这样的普通和平淡,或许才是白天那场凯旋之礼的最大意义。

姜含元侧耳,静静听了片刻,转身朝里走去。她回到书房,坐下,打开匣盖,从里面拈了一块精心所制的撒了一层细细糖霜的糕点,吃了一口。

清甜而松软,十分可口。

这一夜,她早早入睡,心情平静。

第二天,杨虎的母亲在儿子的护送下,前来拜望。和她同行的,还有杨虎那个名叫阿果的小侄女。

杨虎已被封为御前四品侍卫,兼地门司左副领,位置仅在刘向之下。不但如此,他的兄长也复授郡公,最近门庭若市。前段时日,杨虎人还没回,家中门槛便险些被人踏破,全是前来给他说亲的。

对于母亲定要前来拜望的固执,杨虎显得有些无奈,解释道“我与母亲说了,将军你不喜被人打扰。”

姜含元越过杨虎,快步来到杨母面前,亲手将她扶住,让她不必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