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第九十九章

[红楼]权臣之妻 故筝 11509 字 2024-01-02

和琳却有些不舍:“可,可老师还要留在扬州呢……”

“和琳可想入官学?”

“想!”和琳用力点头。

“那便回京吧。”

这近一年的游历,已经足够让和琳学得些东西了。至少,和珅对现在的和琳已经尤其满意了。

和珅知道,贾雨村在此处做不了多久的西宾,便会由林如海作保,重新踏入官场。而黛玉也会由贾雨村护送,前往荣国府。和琳自然也不必再与他作个学生。

贾雨村不过与和琳作个启蒙之用,待日后进了官学,才是重中之重。

说了要回京的事,和琳便在扬州有些待不住了,整日催着何时才启程。毕竟扬州再好,说到底也不是他的家。

而林如海等人对此一无所知。

林如海请了郎中到家中,让几个郎中先暗地里瞧了药方,确认没有妨害,才命人照着药方,抓药、煎药、制成丸子。

说来也奇怪,那药丸制成后,竟是微微甘甜的,黛玉不知是药,像吞糖丸子一般,笑着吞了下去。

也不知是否心中有了偏向,过了几日,林如海便觉女儿那张素白的脸透出点红,气色竟是好了许多。

林宅里也终于见了点松快的气氛。

到这时,因为黛玉的缘故,林如海再称呼和珅,便也是以平辈论交的姿态了。

八月。

和珅带着和琳,欲启程归京。

离开前,他最后去见了一面林妹妹。

黛玉刚打贾敏那里出来,身后跟着俩个小丫头,个子矮矮,脸蛋儿团团,都是满面的孩子气。

和珅扫了一眼,心想,这其中有一个应当就是雪雁了。

“哥哥要走了吗?”黛玉隐约听下人说起过此事,偏头瞧和珅时,眼底还流露出了些许的不舍。

黛玉身边无甚玩伴,打和珅、和琳入了林宅,她才觉得日子有趣了许多。见他们要走了,此时心头竟有一丝伤感。

“嗯。”和珅左右探了一眼。

林如海并不在,只有两三个小厮在院门外,大点儿的丫鬟还在做手头的事,那两个小丫头却是正抬头,孺慕地看着他。

于是和珅没忍住,摸了下黛玉的头顶,手指还揉了下她头顶的发髻。

软软的。

“要去哪里呢?”黛玉又问。

“回京。”

“我以后大些了,能去那里探望你吗?”

“自然是成的。”和珅忍俊不禁。

经过这么一段日子的调理,黛玉的脸蛋儿带着粉,和珅瞧着她的模样,实在都想将这么个娇姑娘自己养起来了。

难怪他看《红楼梦》的时候,净喜欢林妹妹这号人物了。大概是早有所感,林妹妹幼年时必然是极为讨人喜欢的。

“那,那便等我长大些吧。”黛玉微微垂下眼眸,掩去了眼底的不舍与愁绪。

和珅哪里舍得看她这般模样。

书里的癞头和尚一早便说过: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可见没了愁绪,让她活得开心,方才是令她身体康健的道理。

和珅:“可想快些长大?”

黛玉抬头看他,微微疑惑,眼圈儿都还带着点红。显然是刚才没能压得住情绪。

“我给你父亲留了些丸子,你每日乖乖吃了。平日里莫要贪凉,更莫要这样……瞧瞧,就是这样,眼角眉尾都垂下来了,这样子是不成的。”

黛玉到底年纪小,被和珅唬得一愣一愣的。她紧盯着和珅的面容,连难过也忘记了,只愣愣地问:“那如何才成呢?”

和珅修长的手指点在她的嘴角:“这里该弯起来,每日里多笑一笑才成。”

黛玉到底是开了蒙,倒也不是什么鬼话都信的,她瘪了瘪嘴,道:“这样便能快些长大了吗?唬人。”

“不曾骗你,你不若试试。很快,你就能到京都来见我了。”

旁边的两个小丫头倒是深信不疑,叽叽喳喳地出声道:“公子说的是。”

“公子不会骗人的吧。”

“姑娘是当多每日多笑笑的。”

“姑娘笑起来最好看不过了……”

黛玉瞪大了眼,微有些羞赧,抿住唇不再说话了。

和珅抬头望了眼日头。

时辰不早了。

“我这便走了,你日后若是有事,便可央求你父亲,写了信送往京城,我一样能收到的。”

黛玉这才两眼亮了些,点着头:“嗯!”

这时,院门外脚步声渐响,是林如海同贾雨村来了。

林如海也对和珅的离去颇为不舍,毕竟他来了后,林宅中气氛才多有祥和之态,他一走,还不知宅中又会恢复成何等暮气沉沉的样子……

“致斋若有得空时,便来扬州游玩。”林如海低声道。

和珅点了头。

贾雨村此时面上也带着苦色:“致斋兄当真要带着和琳走吗?”他心中还以为是和珅恼了他又给旁的人作了西宾。

贾雨村之前为官时,正是不懂得瞧上官眼色,这才被毫不留情地撸去了身上职务。此后对于旁人的情绪、态度便敏感了许多。

“嗯,和琳该是要入官学的。”

贾雨村恍然,这才明白过来,跟前的小少年,乃是满清官宦之后。他的父亲也曾是一方的副都统,地位不低。

是该入官学的。

贾雨村目光闪了闪,心底还多有些欣羡。只怕以后,这兄弟二人是要直上青云的。

尽管再有不舍,几句话后,林如海也还是将和珅二人送到了门外。

黛玉不能跟到大门外去,只能站在小院儿门口,依依不舍地瞧着他们的背影,越行越远。

约莫半炷香后,林如海才归来。

黛玉抬头看着父亲,忍不住细声问:“父亲,我也能去京城吗?”

“去作什么?”

“去瞧那个哥哥。”

林如海笑了:“什么哥哥。他虽然只比你长了几岁,但却是救了你与你母亲的恩人。该是叫叔叔……”

说完,林如海自己又觉得有些怪异,抿了抿唇,也不再提这个话了。

只是以后,黛玉在心底还是暗自唤着“哥哥”。

那样年轻,不是哥哥,是什么呢?

回到京城后。

和珅恰巧收到了宣通道长的来信,竟说是,也往京城来了。

和珅觉得好笑,难道那处道观还容不下他了?

不过随即,和珅又觉得是个机会来了。

京城贵人更多,虽然不比在福建好经营,但若花上几年功夫,见效也是甚大的。

赚福建达官贵人的钱算不得什么,若能赚京里头的钱,那才算本事。

等和珅准备回信的时候,宣通道长已然抵达了京城。

原来那信是迟了一月有余才到了和珅的手中。

宣通道长进了和珅的宅子,第一件事便是将满满一箱的银钱放在了和珅的身前。

宣通道长呼出一口气,道:“一路上,我最怕遇上劫道的……带它们前来,着实不易。”

和珅脑中灵光一闪,却是想起了另一件事。

在大清建个银行如何?

稚嫩的呼喊声由远及近。

没一会儿,就见着一个小个子,穿着玫瑰紫的大襟马褂,圆滚滚地迈过门槛,到了和珅的跟前。

和琳是难产诞下的,自幼体弱,调养几年也不见好,小脸整日都是白乎乎的,看着可怜极了。

“上山,上山。”和琳摇了摇和珅的袖子。

今日是和琳的生辰,也是他们母亲的忌日,按惯例是要上山祭拜母亲的。

他们的母亲因是难产而亡,不得入祖坟,于是就安置在了一处道观的后山上。

和珅在感叹古时种种礼教制度严苛时,却又庆幸于,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更便利地祭拜母亲。

和珅兄弟在宅邸中如同透明人一般,进出也无人理会。门房瞧着兄弟二人携手出了门,还打了个呵欠,暗道,若是在外头丢了,也是一桩好事。

山间寒意刺骨。

不过和珅同和琳都是体热之质,又穿得圆滚滚的,倒是半点冷意也不觉。

但别的人可就不是如此了。

紧跟着和珅二人的,是几个壮汉抬着的一顶软轿,壮汉穿得单薄,软轿内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和珅净听见他们冻得直抽气的声音了。

隐约间,还能听见一道稚嫩的声音在说着话。

软轿内有个孩子。

和珅望了望前头一拱一拱向上爬的和琳,心底骤然软了软。

“和琳,你袖子里藏着的手炉呢?”

“在,在这里。”和琳费劲儿地掏了出来,抬起手就要往和珅的怀里塞:“兄长,兄长冷了吗?”

“看见我们身后那顶轿子了吗?”

“唔。”

“把这个给他们送过去,那轿子里有个兴许比你还要小的孩子呢。”

和琳向来不质疑和珅说的每一句话,他抱住手炉转眼就跑到了软轿旁。

和琳生得唇红齿白,打扮讨喜,几个抬轿的汉子也不拦他,一齐停下了步子。

轿帘很快掀了起来。

和琳将手炉往前一送,也不说话。

掀起轿帘的是个五官端正,神色威严的男子,他一低头,便瞧见了手炉里氤氲而起的热气。

“这是作什么?”男子惊愕。

和琳只得转头看了看和珅:“我兄长让我送来给你们的,他说你们这儿有个比我小的娃娃。”说完,和琳又喃喃地添了一句:“兄长怕你们冷……”

男子又是微一错愕,但随即他就收起了威严的神情,笑道:“多谢两位小友。”说罢小心地将那手炉接了过去,然后微微侧过身子,将手炉塞给了什么人。